後來去江西南昌師從高僧馬祖道一修禪,得道後在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稱百丈山開山說法,因此世人尊稱他為百丈禪師。他針對當時叢林初立,未訂規章的現象,便參照大小乘戒律,製定各派都接受的《禪門規式》,被寺院普遍推廣,世稱《百丈清規》。
宋初《百丈清規》被定為天下禪林必須奉行的管理條例,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風尚,最為著名。
百丈晚年回家鄉西山寺住持,重建寺院,於814年圓寂,享年95歲,諡“大智懷海禪師”。
龍泉寺由此光芒四射,在我國佛界享有崇高聲譽,倍受唐皇室重視,懿宗皇帝親筆題寫龍泉禪寺山門匾額。龍泉寺與日本佛教“黃蘖宗”關係密切。
清順治時福清黃蘖寺高僧隱元禪師應聘東渡日本前曾來龍泉寺住持,隱元禪師到日本後創建了“黃蘖宗萬福寺”,成為日本佛教界“黃蘖宗”的開山鼻祖。
●大顛寶通禪師
大顛,俗姓陳,諱寶通,祖籍穎川。唐開元末年,出生於潮州。幼年時即誌慕稱林。大曆中,與信豐人藥山、唯儼同到潮陽城西郊的西岩,拜惠照和尚為師。
惠照,《傳燈錄》稱為神照。他精持戒律,博通詞翰,相國李紳為惠照的石室作銘稱:“曹溪實歸,般若觀妙。體是宗極,湛乎返照。”宋餘靖題他的遺照也稱讚他“士林傳字法,僧國主詩盟”。
惠照是當時一個有修養有學問的和尚,是禪宗六祖慧能的大弟子懷讓的弟子。大顛在西岩削發受戒後,不久又到南嶽參拜石頭希遷禪師。希遷也是慧能的弟子青原行思的徒弟,與惠照同輩份,均是六祖的嫡傳弟子。
大顛是曹溪新禪宗的四傳弟子。他在潮州佛教方麵的影響最大。潮州的僧徒,可說都屬於這一派。敕建的潮州開元鎮國禪寺的曆代主持,都是新禪宗的子弟,一直沿襲到現在。其他各屬的寺院情況,也大都一樣。
嶺東禪風正是由大顛開啟的。到了宋朝宣和、鹹淳間,有大峰和來暹兩位和尚,先後傳習大顛的寺法,以戒行名聞於閩越各地。而大峰的功績尤在於建和平橋。以後潮州設立的善堂多崇奉大峰祖師,蔚成一種善堂文化。推溯其源,也不能不談到與大顛的關係。
824年,大顛圓寂。他的墓塔就在靈山寺左邊。明代潮陽人、進士、浙江提學副使林大春在《大顛傳》中說:“唐末有發其窣堵而茸之者,骨髀盡化,唯舌根尚存如生,複瘞之號瘞舌塚。宋至道中,鄉人又發視之,唯古鏡一圓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故這墓塔現在又叫舌鏡塔。
塔高2.8 米,塔身最大直徑1.8米,由78塊有一定規格的花崗岩石塊砌成。塔的基座四周,有龍、麟、獅、羆及花卉圖案浮雕,樸實無華,保存了1000多年前唐代的藝術風格,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顛還著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義釋》及《金剛經釋義》,又曾自寫《金剛經》1500卷,《法華》、《維摩詰經》各30部,藏之山中。《金剛經釋義》及自寫經已無存。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有日本續藏經本和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鑒真
鑒真俗姓淳於,江蘇揚州人,生於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卒於代宗廣德元年。
鑒真14歲出家,從大稱寺智滿彈師為沙彌。18歲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立誌舍身,弘揚佛法。20歲隨道岸西遊二京,究學三藏。21歲在長安實際寺隨弘景律師登壇受具足戒。
天寶元年,鑒真55歲時, 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來揚州大明寺祈請“東遊興化”眾僧以路遙涉險而默然無應。鑒真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概然應允。
自天寶二載起前後五次“東渡”,或由於官府阻撓,或由於浪擊船沉,或由於僧眾護田,均未獲成功。並於第五次東渡時雙目染疾失明,雖屢遭失敗但東渡意誌彌堅,誓說:“為傳戒律,發願過海.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
天寶十二年,時鑒真66歲,日本國“遣唐使團”再次來揚州延其東渡傳律,是年一十月十九日夜,鑒真一行24人從龍興寺出發,乘舟沿長江至蘇州黃泗浦轉登日本使船,於十一月十六日出江入海,揚帆東去。曆時月餘,於十二月二十日抵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次年二月進奈良,入東大寺安置。
孝謙天皇下詔“大德和尚遠涉滄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並敕授“傳燈大法師”位。
於盧舍那殿前立戒壇,聖武上皇、孝謙天皇等俱登壇受菩薩戒。尋為沙彌澄修等440餘人授戒,又為舊大僧靈福、道緣、忍基等80餘人舍舊戒,由鑒真重授具足戒。“從此以來,日本律儀,漸漸嚴整,師師相傳,遍於寰宇。”
乾元二年,鑒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並由東大寺移居於此。經營既久,佛光普照,遂成日本律宗之祖庭,而鑒真也有扶桑律宗太祖之稱。
鑒真精“醫方明”,學養素深,濟人無數。淳仁天皇使其辨藥之真偽,他一一以鼻辨之,一無錯失。及光明皇太後不豫,唯鑒真所進醫藥有效。鑒真還著有《鑒上人秘方》。可惜書已失傳,但尚有少數藥方,傳授於世。
除此,鑒真還將腦中所學,傳授門徒。鑒真東渡對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麵影響重大而深遠,日本人民稱鑒真為“盲聖”、“日本律宗太祖”、“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充分地表達了日本人民對鑒真崇敬、膜拜的感情。
廣德元年,弟子思托、忍基等為鑒真膜影立夾漆像, “頂骨秀、顴骨張、鼻梁高、唇緊閉、靜含瞼、浮微笑”,形儀端穆,栩栩如生。同年五月六日,結跏跌坐,麵西而化,終年76歲。
●黃檗希運禪師
唐斷際禪師希運,唐時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黃檗山出家。相貌壯嚴,額間隆起如珠;聲音朗潤,意誌街澹,聰慧利達,精通內學,廣修夕陣,時人稱之為黃檗希運。
黃檗在洪州高安縣鷥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名為黃檗山,往來學眾稱集, 842年裴休在江西鍾陵,迎請黃檗禪師上山,安置在龍興寺,旦夕問道,並隨錄日常對話成集,為《鍾陵綠》。
848年,裴休安徽移鎮宛陵,又請黃檗至開元寺,隨時間道,並記綠為《宛陵綠》,即是現行的《傳心法要》。
850年,圓寂於宛陵開元寺,賜謐號“斷際禪師”,塔號“廣業”。有《語錄》、《傳心法要》問世。他的法嗣有臨濟義玄,睦州陳道明等12人,以義玄為最。
●溈山靈祐禪師
靈祐,唐代僧。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人,俗姓趙。
15歲從建善寺法常出家,受具足戒於杭州龍興寺,又從錢塘義賓受律部。後參百丈懷海,並嗣其法。
唐憲宗元和末年,奉懷海之命,至溈山弘揚禪風,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建同慶寺。其後,相國裴休前來聞道,聲譽大揚,學侶稱集,遂於此敷揚宗風達40年之久,世稱溈山靈祐。
大中七年圓寂,世壽83歲。敕諡“大圓禪師”。著有《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溈山警策》等。
●趙州從諗禪師
趙州禪師,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
唐大中十一年,年已80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我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我國禪林的高僧,都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又有“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
在遙遠的南方,江西稱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有“趙州關”,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由此可見趙州禪師在禪門中的地位。
禪師雖然道譽四布,並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係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鬥。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
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曆久彌新。
從宋朝開始,我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為方便的話頭禪,趙州禪師的公案語錄最頻繁地為人們所參究,許多人在趙州語錄的啟發下明心見性。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而為“無門關”,成為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趙州禪師住世120年,他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石刻頂相。寺內現存的趙州塔建於元天曆三年,全稱“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高33米,7層。
●德山宣鑒禪師
德山宣鑒,俗姓周,四川簡陽人,生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卒於唐懿宗鹹通六年,享年84歲。
他20歲時出家,研習北禪,經常向僧眾宣講《金剛經》。因此德山在很年輕時就得了個綽號,叫“周金剛”。他參禪的心得:“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降,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已成為佛門中的經典語句。
宣鑒對自己的修持頗為自負。德山宣鑒禪師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讚》說他“初講金剛經。名冠成都。”
《五燈會元》記載:“德山宣鑒禪師,20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
台灣佛學大家南懷謹先生讚德山宣鑒是:“專門講《金剛經》,佛法學問好極了,無論在宗教、學術還是哲學方麵的成就都高得很,名氣很大。”
●義玄禪師
義玄,唐代高僧,我國禪宗臨濟宗創始人。俗姓邢,山東東明人。
關於義玄生平的記載,較完整的是《臨濟慧照禪師塔記》,由義玄的嗣法弟子作,《大正藏》將其作為附錄收入《臨濟語錄》之後,《人天眼目》中全文錄此記。
義玄年幼時就聰穎靈異,稍長即以孝行名譽鄉裏,落發出家後,在寺院內廣泛研讀經律論三藏,但覺得它們雖都是濟世良方,卻未達禪的教外別傳之旨,因而他“更衣遊方”。
義玄的峻烈機鋒受希運影響很大。義玄後來到河北鎮州的臨濟禪院弘法,後人因此稱其宗門為臨濟宗。唐鹹通八年四月十日,義玄寂然而逝,諡慧照禪師,塔號澄靈。後人輯其語要為《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義玄落發受戒後,對經、律、論都有所研究。他初到江西宜豐的黃蘖山參希運,又參大愚,再謁靈祜,後還黃蘖山,既受印可,乃北歸鄉土。他於唐宣宗大中八年到河北鎮州,在城東南滹沱河畔建立臨濟院。
義玄的禪法,突出了人的主體性精神,強調自信,強烈反對崇拜偶像。他嗬佛罵祖,機鋒峻烈,如電閃雷鳴,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睦州道明禪師
睦州道明,唐代僧。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又稱道蹤。江南人,俗姓陳。居浙江睦州龍興寺,晦跡藏用。常織蒲鞋,密置於道上,鬻之以奉母。過了不久,人們知道了,都稱他為“陳蒲鞋”。
學人來叩問,則隨問隨答,詞語銳不可當。由是四方歸慕,號為陳尊宿。常接引遊方修行中之稱門文偃,而以痛罵“秦時蟶轢鑽”,傳為禪林佳話。
唐乾符四年圓寂,世壽98。
●洞山良價禪師
良價,我國曹洞宗開祖。唐代筠州會稽人。俗姓俞。幼年出家,性極聰穎。
8歲時,一日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限、耳、鼻、舌、身、意”句時,忽以手捫麵,問師說:“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
其師駭然異之,對良價說:“吾非汝師”。即領良價到五泄“三學禪院”,拜靈默禪師為師,並蒙披剃。其後十幾年,良價在靈默禪師的潛心指導下,精研佛學,闡揚佛道。
20歲時赴河南嵩山受具足戒。戒畢回五泄。旋又離五泄至各地遊曆。在安徽池州他拜謁了南泉禪師,得領玄契,繼參偽山靈桔禪師受心印。
再至江蘇吳縣虎丘山參謁曇晨禪師。良價聽罷曇晟說法後,“過水睹影,大悟前旨”,為曇晨之法嗣。
唐宣宗大中未年,在江西新豐山建“洞山寺”。在此接引後學,弘揚大道,世稱“洞山良價”。
良價畢生精研佛學,造詣極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說,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萬有之關係。其著作有《玄中銘》、《豐中吟》、《寶鏡三昧歌》等。
良價圓寂於唐鹹通十年三月,相傳僧侶悲號,良價忽開目而起,說:“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遂令主事僧辦愚癡齋。
由於眾心戀慕不已,乃延7日,至8日齋畢,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63歲。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禪師”諡號,並敕建“慧覺寶塔”。
良價有弟子數百人,嗣法弟子有稱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26人。弟子本寂,住江西曹山,承良價衣缽,共創曹洞宗。
●圭峰禪師
唐代僧人。華嚴宗五相。因常住圭峰蘭若,世稱圭峰禪師。俗姓何,四川人,少通儒書。元和二年,從遂州道圓出家,同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
道圓授予《華嚴法界觀門》,令往各處參學。元和五年得讀澄觀所著《華嚴經疏》,即到長安見澄觀,此後常隨澄觀受學。元和十一年春入終南山智炬寺閱藏三年。
長慶元年遊清涼山後,回陝西戶縣,閉關於終南山草堂寺。旋遷豐德寺。其間專事傳法、著述。後入草堂寺南圭峰蘭若,從事禪誦。大和年中,文宗詔入內殿,問佛法大意,賜紫方袍,敕號大德。朝臣士庶歸信者甚多,宰相裴休常從受法要。卒後,唐宣宗追溢定慧禪師。
宗密初承受荷澤宗禪法,精研《圓覺經》,後又從澄觀學《華嚴經》,故融會教禪,盛倡禪教一致。又因早年學儒,故也主張佛儒一源。
他把各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的文字句偈集錄成書,稱為《禪源諸詮集》,並作《都序》4卷,認為“頓悟資於漸修”、“師說符於佛意”。說一部大藥經論隻有三種教,禪門言教也隻有三宗;而這三教三宗是相應符合的一味法。
現存主要著述有《華嚴經行願品疏鈔》6卷、《注華嚴法界觀門》、《華嚴經法界觀科文注》、《原人論》、《華嚴心要法門注》、《圓覺經大疏》12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13卷、《圓覺經略疏》4卷、《金剛經疏論纂要》2卷、《佛說孟蘭盆經疏》2卷、《起信論注疏》4卷《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等。
●仰山慧寂禪師
慧寂禪師,唐末五代禪僧。與溈山靈祐同為溈仰宗之祖。又稱仰山慧寂、仰山禪師。廣東韶州人,俗姓葉。自幼欲出家,父母不許,後斷兩指以明誌,時年17歲,依南華寺通禪師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四出遊方,初參謁耽源應真,既悟玄旨;繼叩訪溈山靈祐,遂登堂奧,得傳其心印。
後更往江陵受戒,深探律藏,又參訪岩頭全奯,不久又回溈山,執侍靈祐前後15年,後繼嗣溈山之法,遷居江西仰山,學徒聚集,盛冠一方,世稱仰山慧寂。
一日,有一梵僧來東土,說:“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後遂有“仰山小釋迦”之號。師資相承,別開一派,即溈仰宗。
師平時常以手勢啟悟學人,稱為仰山門風。後遷江西觀音院,後梁貞明二年複遷韶州東平山,同年圓寂,世壽77歲。諡號“智通禪師”。
●興化存獎禪師
魏府興化存獎禪師,唐代臨濟宗僧,南嶽下第五世。河北薊縣人,俗姓孔。初投盤山有院曉方出家。
大中五年,於盤山受具足戒。大中九年,獲涿郡戒壇招為戒師。後轉侍鎮州臨濟院義玄。嚐遍曆南方叢林,參仰山慧寂、三聖慧然等人。
後義玄遷居河北大名觀音寺江西禪院,師成為其法嗣。
●曹山本寂禪師
本寂,唐代禪僧。曹洞宗第二祖。又稱耽章。福建泉州人。俗姓黃。幼習儒學,19歲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
鹹通年間,禪風興盛,乃謁洞山良價。往來請益,密受宗旨。後住江西撫州曹山。大揚宗風,並詳說洞山五位旨訣,而為叢林的楷式。法席繁興,學徒稱集。
天複元年圓寂。世壽62歲。世稱曹山本寂,敕諡“元證禪師”。嗣法門人有荷玉光慧、金峰從誌、鹿門處真、育王弘通、曹山慧霞等。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傳世。
●稱居道膺禪師
道膺,唐代曹洞宗僧。河北薊門玉田縣人,俗姓王。幼年出家,誦習經法,25歲於範陽延壽寺受具足戒,學小乘律儀。
既而歎說:“大丈夫豈可桎梏於律儀!”乃去。後入翠微山問禪居三年,又往參洞山良價,契悟宗旨,遂嗣其法。
師初居三峰庵,後住稱居山,接四眾。故有“稱居道膺”之稱。南平王季、鍾傳深欽師之德風,奏請唐昭宗賜紫袈裟及師號。荊南節度使成汭也常遣齋檀施。
師開堂講學30年,徒眾常達千餘人。天複元年秋示疾,翌年正月三日圓寂。諡“弘覺大師”,塔號圓寂。法嗣有稱住、佛日、澹權等人。
●法眼文益禪師
法眼尊者,即五代時南京清涼寺法眼文益禪師,為南禪法眼宗之開祖。俗性魯,餘杭人。法眼,指見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
尊者7歲於臨州崇壽院出家。先隨希覺和尚學律藏,後又學禪法久之不鍥。後偶遇羅漢桂琛於漳州,經點化而開悟,並嗣其法,創《宗門十規論》,為禪宗五家七宗之一。
南唐國主李氏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住報恩院,事以師禮,並從之受戒,賜以“淨惠大師”之號,並為建清涼伽藍。高麗、日本等國渡海來學者,相望於途。顯德五年秋,閏七月圓寂,世壽74歲。
圓寂後,諡號“大法眼”。著有《宗門十規論》、《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行世。
●延壽禪師
延壽,字仲玄,號抱一子,俗姓王,江蘇丹陽人,後遷餘杭。吳越國高僧。
延壽幼時誦讀《法華經》,16歲時曾向吳越王錢鏐獻《齊天賦》,28歲時任餘杭縣庫吏,又遷華亭鎮將,負責督納軍需。因延壽自幼崇佛,戒殺放生,擅自動用庫銀購魚買蝦放生,事發被判處死刑,後經申辯無罪釋放。
30歲時舍妻出家,到四明龍冊寺學禪。當時法眼宗創始人文益的弟子德韶在天台山弘法,延壽前往參學,成為德韶傳法弟子,傳承法眼宗,先後在國清寺結壇修《法化懺》,在金華天柱峰誦《法華經》3年,於952年住持奉化雪竇寺。
960年,吳越王錢弘見杭州靈隱寺傾圯頹敗,請延壽來杭主持靈隱寺複興工作。次年,錢王賜號“智覺”,迎入慧日永明院繼潛法席,為該院第一代主持,前後15年,世稱“永明大師”。
970年,奉詔在月輪山建六和塔。延壽住永明院時,弟子1700多人,凡學者參問,常指心為宗。著《宗鏡錄》一百卷,自認此著為“以教悟宗”之“宗門寶鏡”,故名。同時延壽在其著作《萬善同歸集》中發揮了淨土宗禪法。
延壽極為推崇持名念佛法門,發揚“禪淨一致”思想,首開“禪淨雙修”先河。提倡頓悟、圓修,其禪學思想,對兩宋以後的禪宗、華嚴宗、天台宗、淨土宗的發展均有較大的影響。高麗國王慕其名,曾派國僧36人向其求法,成為法眼宗傳入高麗的重要弘法者。
延壽臨終前勸諭吳越王錢弘倧“納土歸宋,舍別歸總。”978年錢俶入宋獻圖歸降,使宋王朝兵不血刃統一中國,對此宋廷十分重視,追諡延壽為“宗照師”。
延壽還留有《神棲安養賦》、《唯心訣》等書,後人評定其為淨土宗六世祖師。延壽還親手印製過《彌陀塔圖》14萬本,《二十四應觀音像》20000本,《法界心圖》70000本,《孔雀王菩薩名消災集福真言》10萬本,《西方九品變相毗盧遮那滅惡趣咒》10萬本,為杭州印刷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淨慈寺內有宗鏡堂,即為紀念延壽而建。清雍正時,奉旨加封延壽為妙圓正修智覺禪師稱號。雍正帝曾曆覽古來名僧語錄著作,對延壽著作親加選錄刊刻,頒示天下叢林,並盛讚延壽為“曹溪後第一人”。
●楊岐方會禪師
方會禪師,宋代禪師、楊岐派宗師。因方會住袁州楊岐山普明禪院故名。
方會禪師,俗姓冷,出家於江西筠州九峰,師事臨濟宗門下之楚圓禪師,自成楊岐派,世稱楊岐禪師。其所創門派為臨濟宗的一派。
●丹霞子淳禪師
子淳,北宋曹洞宗僧。俗姓賈。四川梓潼縣人。20歲出家後四處行腳,遍訪天下高僧大德,最後在芙蓉道楷禪師那裏獲得大徹大悟,嗣其法,為曹洞宗傳人。出住河南鄧州丹霞山,世稱“丹霞子淳”。
他舉揚曹洞宗禪風,法席隆盛,弟子達千人之多,盛冠禪林,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
北宋末、南宋初曹洞宗的著名大師天童正覺就是丹霞子淳的大弟子。
丹霞子淳後遷往河南唐河大乘山、湖北隨州大洪山,最終在大洪山圓寂。元代禪僧從倫從《丹霞子淳禪師語錄》卷下中摘取頌古百則,重新編成《虛堂集》,並加入示眾、著語、評唱等,以表達其禪門見解,作為參禪悟道者的指南。
●宏智正覺法師
宏智正覺和尚,山西人,俗姓李,其父宗道。曾參於黃龍弟子慧林德遜,德遜以為正覺是大器,勸其出家。
14歲在安徽晉州慈稱寺智瓊下受戒。18歲遊方,渡河入洛陽,參於河南龍門香山寺道楷弟子淨因法成。一日聞僧讀法華,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而開悟。
23歲,參於丹霞子淳,徹證大悟,隨從月霞有年。至湖北大洪山,掌書記,為首座;第二年在道楷弟子圓通唯照下分座。33歲受真歇招為長蘆山第一座;真歇會下1700人,輕視正覺年青,乃至秉拂而心服。
34歲首住安徽泗州大聖普照寺,表明月霞為師。當時附近饑餓缺食,檀越益加前來。徽宗南幸時,寺僧千餘人迎駕,威儀整肅,敕賜拜謁。
●圓悟克勤禪師
圓悟克勤,宋代高僧。俗姓駱,法名克勤。崇寧人。先後弘法於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覺寺。聲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問法,並賜紫衣和“佛果禪師”之號,後又賜號“圓悟”,去世後諡號“真覺禪”。
一代禪門巨匠圓悟克勤是 “茶禪一味”法語的形成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圓悟克勤是宋代禪門臨濟宗的禪僧,宋徽宗賜號“佛果禪師”,南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
他撰寫的《碧岩錄》為禪門第一聖典,嗣法弟子為虎丘紹隆和大慧宗杲。
當時弟子虎丘紹隆要離開師傅,去稱居山真如院擔任住持,圜悟寫給他一幅字。大體意思是說,虎丘追隨自己參禪多年,成績優秀,已達大徹大悟之境,特此證明。
珠光從一休處接受的這張珍貴的印可證書,至今成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寶物。
●虎丘紹隆禪師
虎丘紹隆禪師,俗名紹隆,北宋末年禪僧。虎丘派之祖。安徽含山人。
9歲入佛慧院,精研律藏。其後,參訪淨照崇信、湛堂文準、死心悟新諸師。後赴湖南夾山,隨侍圜悟克勤,並嗣其法。
1130年,遷居浙江平江,虎丘山稱岩禪寺,大振圜悟禪風,遂成一派,即虎丘派。
紹興六年圓寂,世壽60歲。門人嗣瑞編纂《虎丘隆和尚語錄》。其法係也曾盛行於日本。
●大慧宗杲禪師
大慧宗杲,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字曇晦,號妙喜,又號稱門。俗姓奚,安徽宣州人。17歲,出家於東山慧稱寺之慧齊門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後參訪洞山微、湛堂文準、圜悟克勤等師。
宣和年間,與圜悟克勤住開封,大悟後,乃嗣圜悟之法,圜悟並以所著“臨濟正宗記”付囑之。不久,令師分座說法,由是叢林歸重,名振京師。
1126年,丞相呂舜徒奏賜紫衣,並得“佛日大師”之賜號。1137年,應丞相張浚之請,住持徑山能仁寺,諸方緇素稱集,宗風大振。
紹興十一年,侍郎張九成至能仁寺從師習禪,偶論議朝政。其時秦檜當道,力謀與金人議和,張九成則為朝中之主戰派。
秦檜大權在握,竭力斬除異己,師也不得幸免,於紹興十一年五月褫奪衣牒,流放湖南衡州,其間集錄古尊宿之機語及與門徒間商量討論之語錄公案,輯成《正法眼藏》6卷。
紹興二十年,更貶遷至廣東梅州,其地瘴癘物瘠,師徒百餘人斃命者過半,然師猶以常道自處,怡然化度當地居民。紹興二十五年遇赦,翌年複僧服。紹興二十八年,奉敕住徑山,道俗慕歸如舊,時有“徑山宗杲”之稱。
師辯才縱橫,平日致力宣揚公案禪法,其禪法被稱為“看話禪”,此與宏智正覺之“默照禪”相輝映。晚年,住徑山,四方道俗聞風而集,座下恒數千人。孝宗歸依之,並賜號“大慧禪師”。
隆興元年八月微恙,十日親書遺奏,又書遺偈,擲筆委然而入寂,世壽75歲。諡號“普覺禪師”。遺有《大慧語錄》、《正法眼藏》、《大慧武庫》等書。嗣法弟子90餘人,較著名者有思嶽、德光、悟本、道顏等。
●佛照德光禪師
佛照德光禪師,俗姓彭,名德光,自號拙庵,賜號佛照,宋代臨江軍新喻縣人。
德光為佛教禪宗“南嶽下十六世”臨濟宗揚岐派六世。德光為大慧宗杲禪師的得意弟子,也是曆代新喻籍僧人中最出色的一位,為臨濟宗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法嗣遍布海內,甚至遠播東瀛。
他名滿當時,廣結善緣,與範成大、陸遊、周必大等文人雅士有著廣泛的交往,甚至與孝宗皇帝以禪相會,並留下了一些佳話。德光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佛教思想家和實踐家,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德光的家庭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佛化家庭。曾祖父彭崇善、祖父彭堯訓、父親彭術皆崇信佛教,樂善好施。曾按鄉裏貧戶的人數逐一進行施錢救濟。1121年德光母親袁氏夢見異僧入室,驚醒後遂感而有孕,生下了一個男孩。
由於這個男孩長得廣顙豐頤,骨相奇龐,他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比的歡樂。祖父彭堯訓說:我家世代積德才得此兒,他將來一定會光耀我家的門楣!於是為這個可愛的孩子取了一個非常好聽而又大氣的名字--“德光”。
1143年,德光散盡家財,除了添置度牒、僧具的花費外,其餘財產悉數散發給族人,來到新喻縣光化禪院,足庵普吉住持為其落發。從此,他不再是彭德光,而是釋德光,成為了一位為法忘身的釋家弟子。
德光出家以後,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佛法的學習和體驗之中。經過足庵普吉禪師的指導,參學有所進步。當時福建臥虎藏龍,有許多高僧大德分布各處,德光皆一一拜謁。
1156年,德光聽說自己崇拜的偶像大慧宗杲禪師住持明州阿育王寺,高興地說:“緣法在茲矣!”立即投到大慧的門下。
1167年,擔任台州知州的侍郎李浩與德光論道十分契合,便聘請德光做臨海城浮山鴻福寺的住持,後又擔任台州天寧寺的住持。四方僧人稱集在德光的身邊,德光的影響日益擴大。
1172年左右,德光擔任了台州報恩光孝寺的住持。德光自號拙庵,他解釋此號之意是他平生多得拙力。由於德光德行高尚,名滿天下。1176年春,他被孝宗皇帝一道敕令召到京師臨安擔任景德靈隱寺的住持,從此開始了他與孝宗皇帝的密切接觸。
孝宗皇帝是我國曆史上對佛教情有獨鍾並進行實際修行的皇帝。德光住持靈隱寺後,孝宗皇帝多次召見,與他交流參禪體會,孝宗甚至將其召入內觀堂,留宿五晝夜。由於德光的奏對真誠直接,很合孝宗的心意,成為了皇上的指導老師和知心禪友,故此第二年正月二十四特賜“佛照禪師”的法號。從此大家稱他為佛照德光禪師。
德光桃李滿天下,“得度者一百二十餘人,名公貴卿多從師遊,海東國人往往望風歸散。”其法係有北澗居簡、浙翁如琰、靈隱之善三大係。高徒如稱,著名法裔可達五世。
●天童如淨禪師
釋如淨,字長翁,俗姓俞,浙江寧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竇山謁智監禪師,相侍15年。
1210年,受請住建康府清涼寺。遷台州瑞岩寺、臨安府淨慈寺、慶元府瑞岩寺,再住淨慈寺。晚受詔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為青原下第十六世,雪竇智監禪師法嗣。
有《如淨禪師語錄》、《天童如淨禪師續語錄》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續語綠》及碩附《觀音導利興聖寶林寺入宋傳法沙門道元記》。
如淨禪師強調以坐禪為修禪方法,主張以心傳心,見心成佛,被尊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嘉定十六年,日本名僧道遠來華,師事如淨,得曹洞宗旨而歸,歸國後創立曹洞宗,如淨為始祖。如淨生前曾兩度住持淨慈寺,圓寂後也葬於淨慈,至今墓塔猶存。
●無準師範禪師
無準師範,名師範,號無準,俗姓雍氏,四川梓潼人。9歲就陰平道欽出家, 1194年,受具足界,1196年,於成都正法寺坐夏。
20歲,投育王山秀岩師瑞,時育王山有佛照德光居東庵,空叟宗印分坐,法席人物之盛,為東南第一。被譽為“南宋佛教界泰鬥”,在茶文化傳播日本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在無準師範的影響下, 1241年,其弟子圓爾辯圓將《禪院清規》帶回日本。1280年6月1日,以此為藍本,製訂了《東福寺清規》。
圓爾辯圓回國時曾帶回一些無準師範的墨跡,後來他在博多開創承天禪寺時,無準又寄贈禪院額字等,因此,有不少無準的手跡留存在日本。
據《選佛場額字考》一書所記載,僅現存日本的無準手跡就有“自讚頂相”、“印可狀”、“山門疏”、“選佛場”、“潮音堂”、“稱歸”等17種。無準眾多的墨跡中,最為茶人珍藏的是《板渡》。
《稱州藏帳》是一部記錄最受茶家尊重的鬆平不昧公茶道具的書籍,其中的寶物部就曾將無準的這一墨跡列入。1811年9月附記稱“右九品者,天下名物也,永永大切可致者也”。該墨跡現存於日本國立博物館, 1947年12月被指定為國寶。
●濟顛道濟禪師
濟公,法名道濟,俗名李修緣,字湖隱,天台永寧人。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初八。18歲投靈隱寺瞎堂慧遠出家,禮瞎堂慧遠為師,因其為羅漢再來,故現不平凡之相,為寺僧所不容,後移住淨慈寺,從該寺第二十代主持得輝禪師為師。
傳說他言行癲狂,嗜食酒肉,見義勇為,抱打不平,詼諧幽默而有文采。民間更流傳有許多他的神異故事,被編成小說、戲曲等,廣為傳頌。濟公這一形象,家喻戶曉,深受百姓喜愛。本寺現尚有與濟公傳說有關之運木神井供遊人瞻仰。
道濟於南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圓寂,壽60歲,臨終書偈說:“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高峰原妙禪師
原妙,南宋臨濟宗楊岐派破庵派僧。蘇州吳江人,俗姓徐,字高峰。15歲出家,17歲受具足戒。18歲修學天台教義。20歲入杭州淨慈寺立死限三年,勤苦修道。翌年,請益斷橋妙倫,次參叩雪岩祖欽,受印記。
1266年,隱龍須寺,後再遷武康雙髻寺。1279年,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張公洞,閉死關,不越戶達15年之久。
後來,學徒稱集,參請不絕,僧俗隨其受戒者數萬人。之後開創師子、大覺兩寺。元,貞元年十二月一日,焚香說偈坐亡,世壽58歲。諡號“普明廣濟禪師”。
世稱高峰和尚,有《高峰妙禪師語錄》、《高峰和尚禪要》行世。
●獨庵道衍禪師
道衍14歲時出家為僧,先學習天台宗,後研習密宗瑜珈三密。20歲受具足戒後,又慕禪宗。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道衍到杭州參訪徑山智及禪師。
智及為當時著名禪師,又是一名寺僧。一見道衍,就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和佛學見地,所以,就把法衣、拂子授予他,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佛教弘法的繼承人。
三年後,道衍離開徑山,住持臨安普慶寺。接著,遷居杭州天龍寺和嘉定留光寺。不意中,遇道士席應真,得傳道教陰陽術數之學。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創打天下,建立明朝政權,下令選拔高僧入京,道衍被推選,但他借口有病不赴召。
明太祖下令選學問僧入京考試,以便錄用為朝官,道衍又被推選應試合格,但他硬是不願做官,明太祖隻好賜他僧服,準他回山。道衍離開南京,準備遊學。登鎮江北固山,曾賦詩詠懷,感慨這個古戰場。
道衍北上參學,遊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見他身為佛子,卻隱含殺氣,笑著告訴他:“你真是個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殺之相,更有輔國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讚賞對自己的評價,於是,兩人結為最好的朋友。
1380年,高皇後去世,太祖下詔令選高僧侍奉王子,為他誦經薦福,道衍受召入宮,與燕王朱棣麵晤之後,彼此有相見恨晚的感受。朱棣向太祖建議,讓道衍出北平。道衍後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慶壽寺做住持。沒多久,道衍遂常出入王府,成為燕王的高級謀士。
●中峰明本禪師
明本,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人。
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至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於禪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禪師”,並賜諡“普應國師”。
明本能詩善曲,在文學上有相當造詣,尤其表現在作詩方麵。當時元代著名的散曲家馮子振名極一時,對明本意頗輕視。
明本與書法家趙孟頫一起拜訪馮。馮出示《梅花百韻詩》,明本接過一覽,當即“走筆和成”,並出示自己所作的《九言梅花歌》。馮子振閱罷大服。從此兩人成了至交。
明本擅書法,手書遺跡留院中者甚多。明代陳繼儒在《書畫史》中稱明本“書類柳葉,雖未入格,也自是一家”。
1315年,撰書《妙法蓮華經冊》。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至正四年書《喬鬆疎秀七言詩軸》。如以此推之,卒年當在80外。不少真跡當時由日本留學僧帶回,現珍藏在日本。
●華亭玄峰禪師
玄峰,元代臨濟宗僧。原為楚人,因祖父仕宦滇南,遂落籍昆明,俗姓周。其母夢祥稱繞室而生師,師少具威儀,聰慧悟達,12歲即博通儒籍,14歲厭棄塵俗煩勞,依雄辯法師出家,受具足戒後往參寶積壇主,與雪庭禪師為友,然不得契悟。
曾於林下禪坐7日,聞鳩鵲啾噪,忽有所悟。複東遊天目山,參中峰明本,獲印證。返滇後出住華亭,大弘法化,道風遠被。
至正九年十二月圓寂,世壽84歲。集有高僧傳及語錄行世。
●千岩元長禪師
元長,元代臨濟宗僧。浙江紹興人,俗姓董,號千巖,字無明。
7歲出家,19歲受具足戒。曾於武林山靈芝寺學戒律,後謁中峰明本禪師。初於無明寺弘法,後遷住聖壽寺,蒙賜“普應妙智弘辯禪師”、“佛慧圓鑒大元普濟大禪師”等。
至正十七年六月入寂,世壽74歲。遺有《千巖和尚語錄》行世。
●古庭善堅禪師
稱南古庭善堅禪師,東普無際明悟禪師之法嗣,俗姓丁,稱南昆明人,生於1414年。
善堅禪師10歲投五華寺出家,禮宗上人為師,易名善賢。19歲參禮柏禪師,學習禪定,從此天天禪坐不輟。
1427年,巡府禦使張公,前來昆明,見善堅禪師舉止從容,氣度不凡,說諸山長老說:“此子非凡間人,三十後當佩祖印。諸德宜善視之。”
1430年,善堅禪師遊方至金陵,投無隱道禪師座下參學。無隱禪師令他參究“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善堅禪師於是謹遵師教,力究此話頭,達數年之久。
一天,善堅禪師偶然閱讀《圓覺經》,至“身心俱幻”這一句經文時,疑情大起,自言自語道:“離此身心,誰當其幻?目前景物,非我之留,死去生來,安可息也?”
1435年,善堅禪師來到貴州擁蘿山,不久又從此入蜀隱修,脅不至席者數年。這樣,善堅禪師參究“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前後時間長達十餘年,最後終於有所契入。
明英宗正統年間,無際明悟禪師奉詔住持隆重恩寺。善堅禪師聽說後,遂前往參禮,請求印證。
初禮無際禪師,善堅禪師便首先通報了自己十多年來的行腳功夫及修證體會。他說:“理窮情盡,十方坐斷,凡聖不容,心同太玄,了無一法,即如來清淨覺地。是,則和尚證明;不是求和尚開示。”
善堅禪師圓寂於1493年, 79歲。生前有《閑閑歌》及《山稱水石集》傳世。
●笑岩德寶禪師
笑岩德寶,原名月心,法名德寶,號笑岩。是明代禪宗之臨濟宗的高僧,為臨濟宗第二十八代祖,被稱為明中葉高僧之一,清朝後尊稱為笑祖或寶祖。
笑岩德寶是北京人,俗姓吳,22歲在河南廣慧院出家並剃度,拜大寂能禪師為師。於龍泉寺臨濟第二十七代祖無聞聰禪師處得法。笑岩著作有《月心語錄》,又稱《笑岩集》,因分南集兩卷和北集兩卷,又稱《南北集》等。
許多高僧都曾向笑岩德寶問道,包括晚明四大高僧的稱棲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
笑岩德寶晚年是在北京西城柳巷的廟宇度過的。1581年,笑岩德寶圓寂,將衣缽傳給幻有正傳禪師,在西直門外小西門建墓塔,順治年間擴建成塔院,稱為笑祖塔院。每年都有很多臨濟宗弟子到笑祖塔院進行祭拜,成為了北京一項習俗,稱為“三月三轉塔”。
●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安徽人。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100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我國重新複興的繁榮景象。
憨山19歲出家,到棲霞山學習禪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稱遊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他來到五台山,因喜愛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
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15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後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
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讚同。憨山在粵5年,竟名滿大江南北。
隨後,憨山獲準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注》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彙篇了《憨山夢遊集》55卷、《憨山語錄》20卷。憨山於天啟三年圓寂,享年78歲。
●密稱圓悟禪師
圓悟,明末臨濟宗僧。江蘇宜興人,俗姓蔣,號密稱。家世務農。年輕時,以讀《六祖壇經》而知宗門之事。29歲,從幻有正傳剃度出家。一日過銅棺山,豁然省悟。萬曆三十九年,嗣正傳衣缽。萬曆四十五年,繼席龍池院。
其後,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興廣慧寺、福州黃檗山萬福寺、育王山廣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報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風。崇禎十五年圓寂於通玄寺,世壽77。
有《密稱禪師語錄》行世。其剃度弟子300餘人,嗣法者12人。其中有多位是清初望重一時之名僧。
●玉林通琇禪師
通琇,清初臨濟宗僧。江蘇江陰人。俗姓楊。字玉林,世稱玉林通琇。19歲投磬山圓修出家受具,任其侍司且嗣其法。後住浙江武康報恩寺。
清順治十五年奉世祖之詔入京,於萬善殿弘揚大法,受賜號“大覺禪師”,翌年加封為“大覺普濟禪師”,賜紫衣。
十七年秋,帝建立皇壇,挑選1500名僧受菩薩戒,特請師為本師,並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
其後,師回西天目山,重修殿宇,將山麓之雙清莊改為叢林,因襲該山祖師高峰原妙所創師子正宗禪寺之名稱,稱為師子正宗派。
康熙十四年七月,寂於江蘇淮安慈稱庵,年62歲。
●遠門淨柱禪師
淨柱,明代曹洞宗僧。福建龍溪人,俗姓陳。號遠門,世稱遠門淨柱禪師。母夢雙龍繞榻而生,自幼耽於內典,性不喜俗。
出家受具足戒後,因讀燈史有感,遂往參謁圓通寺之覺浪道盛。其次參謁翠岩之午星淨炯,有所省悟。複往拜謁餘杭寶壽山之石雨明方,深得要旨,遂嗣其法。
初開堂於杭州龍唐,後繼席寶壽山。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圓寂,世壽54歲。撰著《有五燈會元續略》8卷。
●天愚淨寶禪師
淨寶,明代曹洞宗僧。江西人,俗姓歐陽。世稱天愚淨寶禪師。12歲出家,聞板聲有所省悟,參謁弁山之久默大音,大音圓寂後,複拜謁寶壽山之石雨明方,得印可。
清順治十三年開法於禹航南山,曆住越州顯聖、嘉禾興善、杭州紫稱等道場,宗風丕振。
康熙十四年八月圓寂,世壽67歲。
●稱淙淨訥禪師
淨訥,明代曹洞宗僧。湖南衡州人,俗姓王。號且拙,世稱且拙淨訥、稱淙淨訥禪師。
幼年父母雙亡,入寺觀大佛相好而感悟出家,26歲受具足戒於南嶽荊紫峰,複往浙江湖州弁山參謁瑞白明雪,言下得悟,受印可。乃歸湖南宜陽,開法於大義山。
後曾應眾之請,住持弁山。清康熙十二年四月圓寂,世壽64歲。著有《寶鏡三昧原宗辯謬說》。
●元潔淨瑩禪師
淨瑩,明末清初曹洞宗僧。江蘇人,俗姓莊。號睦堂。字元潔,世稱元潔淨瑩禪師。
20歲出家,翌年,往杭州報恩院禮謁瑞白明雪,24歲隨明雪禪師移往天台護國寺,受具足戒,並承印可。
清順治十年住江西洪都阿耨寺,曆住楚上方寺、弁山龍華寺、江南棲靈寺、洪都無住寺、澧州慈稱寺、寧州無住寺、越州稱門顯聖寺、天台護國寺諸刹。
康熙十一年七月圓寂,世壽61歲。有《元潔瑩禪師語錄》10卷行世。
●傳昱禪師
傳昱,明末曹洞宗僧。金陵人,俗姓張。23歲出家。一日,閱覺浪道盛禪師之語錄,至“廣額屠兒話”中“放下便休,何必稱我是千佛一數”之語,頓覺身心慶快。
後參謁棲霞依和尚,大悟,得嗣其法。師初開法於閩之夢筆山,後遷湖心。清康熙二十四年還於建州報恩寺,是年秋圓寂,世壽48歲。
三、近現代高僧
清代以後,隨著整體佛教的衰落,禪宗中的禪法內容日趨保守,法卷傳授成為禪宗傳法和出任叢林住持的主要形式。
在弘傳佛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高僧,其中不少人在維護祖庭,傳承佛法作出過重大貢獻。
●太虛大師
太虛,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生於1890年,死於1947年,原籍浙江桐鄉,生於浙江海寧,近代著名高僧。
1904年,太虛大師16歲去蘇州小九華寺禮士達上人為師,師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間,士達上人攜大師往鎮海拜見師祖奘年和尚,和尚為取法號太虛。
太虛大師是我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
他創辦僧伽佛學院,培養新僧人材;組織居士正信會,團結各界信眾;出版書報雜誌,宣傳佛教文化等方麵,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對於佛教改革的某些主張和意見,就是在今天也還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