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僧大德(1 / 3)

禪宗發源於印度的佛教,距今2500年,佛祖曾經“拈花微笑”,既是“正法眼藏”,也是以心傳心的禪宗宗旨,不立文字,這就是禪宗的妙處,也就是心法法門。

禪宗以獨特的理論思辨和簡捷的修持方法,它從形式上擺脫了一些佛教傳統教條和宗教儀式的約束,主張不讀經、不禮佛、不坐禪,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來宣揚佛教的根本精神,從而為佛教的中國化和哲理化開拓出新的前景。

禪宗興起於唐中葉,蓬勃發展於唐末五代及兩宋時期,對社會的哲學思想、文化心理以及文學藝術諸領域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禪宗之所以能夠一直傳承下來,於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

一、曆代祖師

南北朝時期傳入的小乘禪法,被稱為舊禪;而菩提達摩西來所傳的新禪法,源出於《楞伽經》的“二入四行”,即把入道門徑分為“理入”和“行入”,藉教悟宗,旨在寂然無為,安心漸修,區別於小乘禪而被稱為“如來禪”。

往後禪宗的禪,承繼了達摩的如來禪,但更有新發展,實為慧能及其後繼者所獨創的“頓悟法門”,被稱為“祖師禪”。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五六世紀佛教大師,相傳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於是他成為般若多羅的繼承人,曆史上稱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

粱普通年中,達摩從印度航海來到廣州,並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教人。傳說達摩祖師到北魏後,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參禪,當時能深得達摩宗旨的“唯有道育、慧可”兩個僧人,於是達摩後來傳法給了慧可。

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說他150歲了,還沒有見過這樣的景致。

達摩抵魏,遊嵩山少林寺,在那裏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

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我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傳說達摩到金陵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

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

達摩卻說:“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

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曆代法寶記》和《圓覺經大疏鈔》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

根據記載,傳給慧可衣缽後不久,達摩祖師隨即入寂,葬於熊耳山。傳說3年後,魏使宋稱在從西域回國時,在蔥嶺又遇到了達摩穿著一隻鞋回歸西方,這就是隻履西行的故事。

曆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麵壁九年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隻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朝,淨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

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也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淨,當時流行很廣。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河南榮陽縣人。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以後,精研三藏內典。年約40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在河南嵩山洛陽遊化,即禮他為師。

慧可從達摩學了6年,精心研究一乘的宗旨。達摩圓寂後,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但因早年已名馳京畿,許多道俗前訪問道,請為師範,他隨時為眾開示心要,因而道譽甚廣。

534年,慧可到了河南安陽,大弘禪法,有些學者不能理解他的學說,時常發生爭辯。當時著名學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說法要為“魔語”,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詰難。但他的弟子聽了慧可說法後欣然心服,反而不滿道恒。道恒因此更加懷恨慧可,甚至賄賂官吏,企圖加以暗害。

慧可在河南安陽既受異派學者的迫害,其後即流離於河南安陽、汲縣之間,所以到了晚年,並沒有多少隨從的弟子。

574年,周武帝進行滅佛運動,慧可和同學曇林曾努力保護經典和佛像。後來他又南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在這山裏傳法與三祖僧璨。周武帝滅佛停止後,他又回到河南安陽。593年圓寂。

智炬《寶林傳》卷記載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記載慧可向達摩求法時,達摩對他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於是慧可乃立雪數宵,斷臂表示他的決心。這樣才從達摩獲得了安心的法門。因此“雪中斷臂”就成為禪宗一個有名故事而廣泛流傳。

慧可的禪學思想傳自達摩,特別是達摩傳授給他的四卷《楞伽》重視念慧,而不在語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這個思想經過慧可的整理提倡,給學禪的人以較大的影響。

慧可著名的弟子是僧璨和僧那,但兩人在《續高僧傳》都沒有獨立的傳記,隻在《法衝傳》中說到禪宗的師承時,言可禪師後有僧璨禪師、惠禪師、盛禪師、那老師、端禪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師

留下著述的有善禪師、豐禪師、明禪師、胡明師。此外遠承慧可係統的有大聰師、道蔭師、衝法師、岸法師、宏法師、大明師等。

●三祖僧璨鑒智禪師

禪宗三祖僧璨,也稱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禪僧,《五燈會元》卷稱“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這說明佛教史家對僧璨的情況不甚明了。

《續高僧傳》21卷《唐蘄州雙峰山釋道信傳》有這樣幾句話:“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皖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書中所說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潛山縣,這兩僧之一就是僧璨,因為禪宗四祖道信 “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這兩僧的另一位,相傳是僧璨的同學可法師。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塊銘文磚,刻有下列文字:“大隋開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為記。”這塊磚銘所記,與現代佛教典籍相符,應當是可信的。

相傳僧璨曾著《信心銘》,佛學界對此提出疑義。《信心銘》綜合佛教、道教義理,又綜合大乘空、有兩宗。《信心銘》的第一名話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意思是說,修禪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虛妄分別。還講到“住性合道,逍遙煩惱。”

這很像是道教回歸自然的思想。以後還講到“絕言絕慮”不住斷、常二邊見的中道實理,這顯然是空宗理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論。

唐道宣和宋讚寧均未為他立傳。《祖堂集》關於僧璨的生平隻有簡單的幾句話。唯《景德傳燈錄》卷三則說得比較詳細。其中說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姓氏,聿來設禮,自稱“弟子身纏風恙”,要求慧可為他“仟罪”。

慧可說:“將罪來,與汝仟。”良久,該居士說“覓罪不可得”。慧可說“我與汝仟罪竟”。並囑咐他“宜依佛法僧住”。

他說他見到慧可,己知是僧,但不知佛法為何?慧可對他開示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無二,僧寶也然”。居士言下大悟,即出言不凡。

他說“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慧可聽後,深為器辜,並為其披剃,取名僧璨。同年三月,在光福寺受具足戒。

僧璨向道信傳授《妙法蓮花經》的“會三歸一”理論和佛性理論,這對道信極具影響力。

之後,僧璨往羅浮山,不許道信跟隨,讓他在原地弘法。兩年以後,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為眾說法後,在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唐玄宗諡智禪師、覺寂之塔。唐玄宗溢為鑒智撣師。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

道信,俗姓司馬,生於永寧縣,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父司馬申, 579年北周占齊昌地,將廣濟境地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司馬申為首任縣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醜,司馬道信出生。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向禪宗三祖僧璨求法,後在吉州符寺受戒,26歲時被三祖授以衣缽。唐高祖武德八年於黃梅破額山正覺寺傳經講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宮,堅辭不去,被賜以紫衣。後傳法於弘忍,於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後被唐代宗諡為“大醫禪師”。元泰定年時加號“妙智正覺禪師”。

在《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都沒有提到道信的籍貫,《傳法寶記》稱其為河南沁陽人。道信7歲出家,是個重戒的人,雖然其師不注重這一點,但在這方麵,他並未隨師。

關於道信和僧璨的傳承因緣,道宣在《道信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皖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便蒙授法,隨逐依學,遂經十年。”

後人據此認為,這二僧中,有一位就是男僧粲,因為《辯義傳》中說過,僧粲禪師曾在廬州獨山求法,獨山和皖公山相鄰。

在皖公山,傳法於道信的僧粲又到安徽司空山隱居,道信則仍留在皖公山修道,後來因朝廷尋訪賢良之士,道信被允許正式出家,配住江西的吉州寺。

江西吉州一度曾遭反政府軍事力量的圍困,長達70多天,道信為缺水的市民從城外運來水,又提出解圍的辦法,平定之後,道信到湖南衡山去修道,路經九江市時,被廬山道俗留住,居大林寺10年。這也說明道信在當時的安徽、江西和湖北的長江沿岸已有一定的聲望了。

10年後,湖北蘄州僧眾請道信到黃梅去,並為他造了寺院。道信去後,仍是選擇在山中修行,他選中了雙峰山,由此,叢林中遂稱其為雙峰道信。

這雙峰道場使得道信聲譽大興,當時的從學弟子有500多人,其中不乏遠道而來者,道宣描述為“無遠不至”。有人主張,從僧團的這種較大規模來看,道信可以說是禪宗的創始人,因為道信首先組織了禪宗僧團。

實際上僅就這一點是不足以說明禪宗之創立的,禪宗成立在理論上的標誌是其革新理論體係的建立,而這是由慧能完成的。

關於道信,也有一些傳說,比如他初遇僧粲時,求解脫法門,有一段無人係縛、本自解脫的對話,體現出本性具足的思想。可以斷定,這類傳說的提出也與祖師禪係的僧人有關。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弘忍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祖籍江西九江,後遷居湖北蘄州黃梅。生於隋仁壽元年,俗家姓周。《祖堂集》卷二稱他“幼而聰敏,事不再問”。

他7歲時,被尊為禪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見,道信歎說:“此非凡童也,苟預法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於是就派人跟隨他回家,征求他家長的意見,能否讓他出家作為道信的弟子。

他的家長欣然同意,並說:“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稱。豈伊小駭,那堪擊訓?若重虛受,因無留吝。”這樣,弘忍就被帶到了道信主持的雙峰山道場。

30歲時,弘忍正式披剃為沙彌。他生性勤勉,白天勞動,晚間習禪。在30多年中,道信常以禪門輔測試之,而他則能夠“聞言察理,解事忘情”。道信知其為根器,把道都傳給他了。

道信死後,弘忍繼任雙峰山法席,領眾修行。其後,參學的人日見增多,他乃幹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取名東山寺,安單接眾。由是其禪法,被稱為東山法門。

661年,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時上座神秀呈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聽說之後,也作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將兩偈比較,認為慧能的悟境高於神秀,遂將衣法密傳給慧能,命他連夜南歸。唐高宗上元元年,弘忍逝世,終年74歲。唐代宗諡號大滿禪師。

弘忍的禪學繼承道倍的思想而來,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師利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弘忍注重的心,不是我們所說的雜染心,而是真心,或稱為清淨之心。此心本來清淨圓明,隻因煩惱所攢,不能顯露。

在生活作風上,弘忍也有創新。在他以前,禪者都是零星散居,一衣一缽、修頭陀行,隨遇而安。到了道信、弘忍時代,禪者的生活為之一變,禪徒集中生活,自行勞動,寓禪於生活之中,把搬柴運水,都當作佛事。又主張禪者應以山居為主,遠離囂塵。

這種生活的變化,在我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後來的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創叢林,立清規,道場選址在深山老林,稱道場為“叢林”提倡農禪並重,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都是受了道信、弘忍禪風的影響。

弘忍臨死之前也說到他弟字中能夠弘法的人不多。他對玄蹄說:“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隻可十耳”。這10個人,據說就是神秀、智洗、劉主簿、惠藏、玄約、老安、法如、慧能、智德和義方。

而在此10人中,最突出和影響最大的是神秀與慧能。此兩人雖然是同一師承,但所傳禪法則不盡相同。

慧能在南方。其禪法宗《般若》為頓門,神秀在北方,其禪法宗《楞伽》為漸門,世稱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後來南禪北移,其方法更為簡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漸失勢,南禪進而形成一統的天下。

無論是南禪還是北禪,都是出自弘忍門下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弘忍在中國禪宗史上占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六祖慧能大鑒禪師

慧能,是我國禪宗的第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涿縣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 638年生慧能,遂為廣東新州人。

慧能幼年喪父,後移南海,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有一天,慧能在市中,聞客店有人誦《金剛經》,頗有領會,便問此經何處得來,客人告以從黃梅東馮茂山弘忍禪師受持此經。他因之有尋師之誌。

670年,他把母親安頓後,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劉誌略,引其出家之姑無盡藏尼,持《涅盤經》來問字。慧能說:“我雖不識字,但還了解其義。”

尼說:“既不識字,如何解義?”

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聞其言,深為驚異,遂告鄉裏耆老,競來禮敬,即請慧能居於當地寶林古寺,稱他為盧行者。

慧能在寶林寺住了不久,又至樂昌西石窟,從智遠禪師學禪,智遠勸他到湖北黃梅東山禪寺去從弘忍受學。慧能於672年到了黃梅東山,跟隨弘忍學禪。

不久之後,慧能因為一首偈頌而傳承了弘忍的衣缽。因為當時慧能身份卑賤,其他有心爭奪繼承人之位的弟子肯定不服,必將加害慧能,所以弘忍讓慧能趕快返回南方,並且不到必要時不能顯露六祖身份。並即送他往九江渡口。臨別又叮囑他南去暫作隱晦,待時行化。

弘忍死後,神秀名義上繼承了掌門之位,形成了禪宗的“北宗”。

慧能回到廣東曹溪後,隱遁於四會、懷集兩縣間,過了16年,至廣州法性寺。在法性寺菩提樹下為慧能剃發。德智光律師等為他授具足戒。兩月後,慧能即於寺中菩提樹下,為大眾開示禪門,說般若波羅蜜法。

從此之後,慧能開始公開收徒傳教,不久,慧能辭眾歸曹溪寶林寺,印宗與道俗千餘人相送。那時,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慧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形成了禪宗的“南宗”,與神秀的北宗分庭抗禮。

712年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門人建報恩塔。713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76歲。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遺體歸曹溪。憲宗時贈以大鑒禪師諡號,柳州刺史柳宗元為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

815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又撰《曹溪大師第二碑》。從達摩六傳而至慧能,故一般稱他為六祖大師。慧能的遺體未壞,弟子方辯裹紵塗漆於其上,形像生動逼真,現存於廣東曹溪南華寺。

二、古代禪宗高僧

菩提達摩,在527年到我國傳播佛教。自此之後,經過菩提達摩的宣傳,以及我國本土文化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如今的禪宗。

而在傳承的過程當中,出現了禪宗六組以及一代代著名的禪師,為禪宗的發展與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道安大師

道安大師,生於東晉懷帝永嘉六年,卒於孝武太元十年。常山扶柳縣人氏。俗姓衛,生書香門第,但父母早喪,由外兄孔氏撫養。

他自幼聰慧過人。但長得十分醜陋,皮膚粗糙黧黑,手臂上還有一大塊贅肉,實在不討人喜歡。最為其舅父厭,即於他11歲時送去出家。

梁《高僧傳》卷四說他“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鄰嗟異”。12歲披剃為僧,因形貌醜陋,不為其師所重,被派至田間勞役。他精勤勞動,重視修持,毫無怨色。3年後,他向師求經閱讀,師隨意給他《辯意經》一卷,約5000言,他帶至田間,利用休息時間讀誦。

晚歸,還經於師,要求更換。其師說“昨經未讀,今複求耶? ”道安說他已經讀完。其師半信半疑,就再取《成具光明經》一卷,約10000言。道安照樣帶至田間閱讀,晚間歸來,又將經書還師。師命背誦,道安一字不差誦畢,其師大驚,從此重之。

原來道安天稟特異,有過目不忘之智。他在外公家曾讀過幾年書,遠勝一般人10年。道安在18歲時,其師給他授了具足戒;到他20歲時,又鼓勵他到各地去遊方、參學。

道安先到鄴都住中寺。其時西僧佛圖澄正在該寺弘法,見到道安,知是奇才。但同寺其他僧人,見道安醜陋,皆生輕慢之心。佛圖澄對他們說“此人遠識,非年儔也”。道安因被佛圖澄賞識,就師事之。

澄每講經,由安複述,但聽眾仍輕慢,並揚言“須待後次,當難殺昆侖子”後來道安再次複講,聽眾提出許多疑難,但他都輕鬆地為之解釋,使得疑難者心悅誠服。因此他獲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

自此之後,道安的名氣大振,僧徒稱集,建立了中國僧人主持的第一個教團,慧遠等名僧先後投至門下。

道安的名氣在社會上傳播,便博得了東晉許多官員的賞讚,如桓朗子、朱序、楊弘忠、郤超、盧歆等人,有的請他講經說法,有的送食米銅錢供養,有的則為他創建寺院。東晉孝武帝則下詔書表揚道安,要求當地政府為他提供與王公同樣的俸祿。

當時的佛教離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已近千年,道安認為對佛教教理,應加以深究,並大力弘揚,使信奉者有所遵循。他說“宗匠雖邈,玄旨可尋,應窮究幽遠,探微奧,令無生之理宣揚季末,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

並州支曇法師在講《陰持人經》,道安聞之,辭離了澄師,前往並州聽講。聽後不勝感佩,從之受業。後又辭別支曇師,至飛龍山、太行山、恒山等地,到各處遊方問道,遍尋經律,作深入研究。

時道安法師已頗有聲望,經常講經說法,融“道俗欣慕”。並募資建寺塔。曾應武邑太守盧歆的邀請講經說法。

道安法師45歲時,住山西受都寺,慕名而來投師者,有徒眾數百。他提倡農禪並重,戒律嚴謹。

●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出生於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13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

21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歎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慧遠大師出家後,卓爾不群,發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進為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道安大師常常讚歎說:“使佛道流布中國的使命,就寄托在慧遠身上了!”

於此,可見慧遠的器識超出常倫。慧遠24歲時,便開始升座講經說法,聽眾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遠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采用格義方法,令聽眾清楚地領悟。由於這種講經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師便特許慧遠閱讀外道典籍。

慧遠講道之餘也勤以著述,相傳鳩摩羅什大師讀到慧遠所著《法性論》,大加讚歎稱:“邊國人未有經,使暗與理會,豈不妙哉!”

在弘法傳道的過程中,許多人皈投到慧遠座下。東晉太元四年,道安大師為前秦苻堅所執,往長安,其徒眾星散,慧遠率領弟子數十人,打算去廣東羅浮山,路過江西九江,見到廬山清淨,足可以息心斂影辦道,於是駐錫廬山的龍泉精舍。

當時,有慧遠的道友慧永,對刺史桓伊說:“遠公剛剛開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眾來親近他,將來一定有更多的學者來追隨他,如沒有一個比較大的道場,那怎麼行?”

桓伊聽了這話,發心建造東林寺。慧遠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三十餘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於慧遠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

慧遠作為一代佛教領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嚴,針對當朝某些官員提出沙門應禮拜帝王的說法,著《沙門不敬王者論》5篇,闡述僧人不禮拜帝王的道理,高標出家修道的胸襟,成:“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誌,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跡。夫然者,故能拯溺俗於沉流,拔幽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也。”

慧遠於此推重出家的誌向,讚歎修道的功德,無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也令僧人自尊自強。由此,慧遠嚴正聲稱:“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

可說擲地有聲,凜然剛骨,力爭僧格的尊嚴與獨立。迫使篡位的桓玄下詔書確立僧人不禮敬帝王的條製,自此便成為我國古代的規約。

●杯渡禪師

杯渡禪師為南北朝劉宋時代的佛教僧人。據《佛祖通載》描寫:“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號焉。”

《高僧傳?卷第十?神異下?杯度八》記載:有一人,有神力。當時的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稱其為杯度。

最後在元嘉五年三月初八,杯度見過一些佛教信徒後,自稱:“貧道當向交廣之間不複來也。”稱稱。當時的交廣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

相傳他後來來到香港屯門修道,在青山的一個大山岩中居住。因而,此山被名為“杯渡山”,他的門徒在岩前築一茅屋稱作“杯渡庵”,後稱“青山古寺”至民國初年改建成“青山禪院”。

●法顯大師

法顯,俗姓龔,山西臨汾人。幼年時,3個兄弟先後夭折,父母唯恐法顯也遭遇不測,在3歲時就讓他剃度為沙彌,但仍住在家中。後因患病將死,才將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後,法顯就不再返回俗家。

20歲受具足戒,慨歎律藏殘缺,因而發願前往西域、印度尋求戒律原典。法顯在佛教史上,不獨為佛教的高僧,在我國留學史上也是空前的第一人,他對民族文化貢獻與影響可說是光耀千古。

法顯在印度時,廣為搜求經律,當時的北印度諸國皆用口傳,並無經本可抄,因此法顯再到中印度,在城邑的摩訶僧伽藍取得《摩訶僧隻律》。據說,這就是隻洹精舍所傳的律本,18部律由其衍生而出,是佛陀在世時,大眾所共同奉行的法規。

此外,他又得到《薩婆多部鈔律》7000偈、《雜阿毗曇心論》6000偈、《綖經》2500偈、《方等般泥洹經》5000偈及《摩訶僧隻阿毗曇論》。法顯在印度停留期間,也用心學習梵文與梵語,抄得經律等,達成他入印度求律的目的與願望。

義熙八年,經80餘日,法顯到達長廣郡界的嶗山。法顯登陸後,青州太守李嶷遣使迎請法顯到郡城,熱忱款待,法顯在此住了一冬一夏。

法顯從長安出發時,已經是60歲左右的“耳順”之年,一路西行,經6年到達印度中部,停留6年,歸程經獅子國等地,又過了3年才回到青州,前後已經過了15年,遊曆30國。

義熙九年,法顯到京都建康,在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從事翻譯,前後譯出《摩訶僧隻律》40卷、《僧隻比丘戒本》1卷、《僧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經》6卷、《雜藏經》、《雜阿毘曇心論》等,共計百萬餘言。

法顯在建康居住數年後,再轉往荊州的辛寺,在此圓寂,享壽86歲。

●佛陀禪師

佛陀禪師,意譯為覺者,本是天竺人。早年在天竺時,性喜守靜習禪,與同伴5人相隨出家修道,其他5人都已正果,唯有他無所收獲。

佛陀乃勤苦勵節,自怨自艾。已得道的一位同伴勸他說,修道要看機會,時機一到,自有成果。我看你與中國有緣,我們還是到中國等待機緣吧。佛陀便與這位道友一同遊曆,於北魏孝文帝時來到魏都平城。

北魏自孝文帝之後,禪法大行,一般僧人都以禪誦為務,不重講論。佛陀精於禪法,正好投合了北魏社會的習尚,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特地為佛陀設立禪林,鑿石為龕,讓他結徒修禪。

修行所需的一切用品,都由國家供給,事事豐厚。而佛陀在平城修行一段時間後,禪法更加精進,坐禪入定時常常出現一些人們難以理解的神異事跡,道俗都認為這是他道行高深而產生的徵應。

平城城內有一位姓康的富戶,家財百萬,崇重佛法,專門為佛陀造了一所禪院,讓佛陀居住,靜修禪業。修行中又有神異現象發生,康家老少驚奇讚歎,都以為佛陀已經得道成佛。消息迅速傳遍遠近城鄉,佛陀由是聲名大噪,譽動朝野。

孝文帝於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讓佛陀也同行至洛,又由朝廷營造靜院,撥給佛陀居住。洛陽是東漢以來的舊都,地處南北之中,交通方便,文化發達,熱鬧非凡。況複遷都伊始,事務殷繁,嘈雜倍於平時。

佛陀修禪需要安靜的環境,不適應洛陽城中的熱鬧忙亂氣氛,便常常到洛陽城東南方的中嶽嵩山,在那密林幽穀中屏營獨處,流連忘返。

孝文帝尊重佛陀的意願,下敕令有司在嵩嶽擇地為佛陀造一寺院,官給衣食。佛陀把寺址選在嵩嶽之少室山,親自加以規劃經營。寺成,即有名的少林寺,佛陀自任寺主。

佛陀晚年,仍住於少林寺,但已不參預寺務,也不再傳法授徒。他囑徒眾們互相學習,自相成業,自己移住到寺外一間小房子裏,獨自靜修靜養。

臨終之前,親自在這間房子的牆壁上手畫神像,畫訖而終。他畫的神像,曾經保存了很長的時間,供崇敬他的人們瞻仰。

●智藥三藏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南華寺就是中印佛教交流的印證者和紀念地。印度高僧智藥三藏是南華寺的創立者。

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智藥三藏尊者到中國,他先去北方朝禮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再折回南方,由南海北上廣州,中途經過曹溪口時,見這裏山青水秀,手掬水飲,感到味美香甜,於是決定溯流而上。

他看見了一塊山水環繞、峰巒奇秀的地方,感歎這裏宛如印度西天佛國的寶林山,應是沙門修道的最好場所。於是他住下來,倡議鄉民們建寺造廟,預言百餘年之後一定會有無上法寶來這裏弘宣佛教,那時來這裏的求學道修道者將如樹林一樣多。

佛教的教義稱佛、法、僧三寶,佛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創始人和教主,法是指佛教的教義與實踐,僧指的是佛教的僧人。智藥將寺院取名“寶林”,既是想說明未來這裏的僧寶眾多,同時也寓意這地方的寶貴,是佛教叢林中一塊重要的寶地。

智藥三藏的行為得到了當時擔任地方官韶州牧侯敬中的支持,他將智藥的話轉奏朝廷,梁武帝本人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教的事情非常支持,他聽說後決定賜額“寶林寺”。南華寺從一開始創建就與皇帝朝廷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人為了紀念智藥三藏創寺的功績,專門在寺裏建設了“智藥三藏尊者紀念堂”。智藥三藏圓寂後的真身,就放在這裏接受人們的供養。

●慧思大師

慧思大師俗姓李,北魏延昌四年誕生於河南上蔡縣。15歲出家受具足戒,並讀誦《法華經》,精進苦行。

在河南一帶遊學將近20年時間,參禪訪道學摩訶衍義,讀經打坐悟法華三昧;遍曆諸苦弘揚大乘,屢遭厄難領眾南尋。54歲入居南嶽衡山,直至最後合掌而逝,世壽63歲。

他的著作,現存者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隨自意三昧》、《法華安樂行義》、《立誓願文》、《受菩薩戒儀》、《大乘止觀法門》,共6部10卷。

慧思大師的禪法的思想秉承了北齊慧文禪師,如《佛祖統紀》、《法華經》、《般若經》、《大乘起信論》等,這使他的禪法思想更為豐富多彩。

從他的禪法淵源角度可以看出,他的禪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色:

第一,慧思大師受師承的影響,非常重視持戒修禪定,在他的著作中,關於修習禪定的開導非常多,占有很重的分量。他對當時一些不注重禪修的義學論師,提出了強烈的批判,同時,他還接受了早期傳入我國的如來禪,這是從慧文禪師處直接繼承而來的。

第二,慧思大師受益於《法華經》頗深,所以極力主張依《法華經》的義理進行禪修,這在他所著的《法華安樂行義》中表達得非常清楚。因此,《法華經》成為了天台宗的根本典籍,這不能不推功於大師的提倡和弘揚。

第三,慧思大師又與《般若經》情有獨鍾,讀誦受持,為解說,自不在話下。又繼承了慧文禪師悟《大智度論》中“三智一心中得”的觀法,而形成了自己的禪法。其禪法特色帶有很深的般若意味。

第四點,他在入住南嶽之前,就對古唯識學有所涉獵,但還未成體係。及至遷居南嶽接觸到《大乘起信論》之後,使他的思想大為改觀,並以此思想與實際修行聯係起來。

●章安大師

章安大師,隋代僧。浙江臨海人,俗姓吳。字法稱,名灌頂。世稱章安大師、章安尊者。

7歲從攝靜寺慧拯出家,20歲受具足戒。慧拯入滅後,於583年至天台山修禪寺謁智顗,承習天台教觀。

此後,隨侍智顗, 597年智顗圓寂,師奉遺物獻貢晉王廣,王遣官送返,並致唁辭。

晚年住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貞觀六年圓寂,世壽72歲,追諡總持尊者。

師智解辯才絕倫,能領持智顗之遺教,如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等,集記大小部帙百餘卷,以傳後世,今日智者大師之教文不墜,全仗師之力,後世尊為東土天台宗第五祖。

著有《大般涅槃經玄義》2卷及《經疏》33卷、《觀心論疏》5卷、《天台八教大意》1卷、《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1卷、《國清百錄》4卷,以上現今尚存。此外,《仁王經私記》3卷、《仁王疏》4卷等已散佚。

●北宗神秀

神秀,唐代高僧,北宗禪創始人。俗姓李,河南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

50歲時,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謁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後出家受具足戒。曾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6年。弘忍深為器重,稱其為“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令為“教授師”。

相傳弘忍為付衣法,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後,他在湖北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

武則天聞其盛名,於700年遺使迎至洛陽,後召到長安內道場,時年90歲。深得武則天敬重,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於尉氏置報恩寺,以旌其德。

唐中宗即位後,更加禮重。中書令張說也向他問法,執弟子禮。06年在天宮寺逝世,中宗賜諡“大通禪師”。弟子普寂、義福繼續闡揚其宗風,盛極一時,時人稱之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兩京之間幾皆宗神秀。後世稱其法係為北宗禪。

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從他作的示眾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他繼承道信以來的東山法門,以“心體清淨,體與佛同”立說。因此,他把坐禪習定、住心看淨作為一種觀行方便。

後惠能弟子神會出來論定南北宗優劣,以神秀之禪由方便入為漸門,以惠能禪直指人心為頓門,於是有南頓北漸之分。北宗禪僅傳數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璿曾將北宗禪傳往日本。

神秀繼承了道信、弘忍以心為宗的傳統。認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對“將心外求”。禪風以“拂塵看淨,方便通經”為特點。其門下傳有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晚近在敦煌石窟發現它的寫本。另有《觀心論》殘本,也在敦煌發現。

●青原行思禪師

行思,唐代著名禪師,江西吉安人,俗姓劉,世稱青原行思。相傳他係漢長沙王之後裔。行思與菏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南嶽懷讓並列為六祖慧能大師坐下五大弟子。

禪宗南宗分為懷讓的南嶽和行思的青原兩大法係,兩大法係又衍化出五個宗派,合稱禪宗五家。其中曹洞、稱門、法眼三家屬青原法係。曹洞宗以宜豐洞山、宜黃曹山為基地,日見興旺,長期流傳,影響及於國外。五代時傳入朝鮮,南宋時傳至日本。唐僖宗諡為弦濟禪師,塔說歸真。

行思禪師自幼出家,生性沉默,同修們每次聚集論道,行思禪師皆默然自照。697年,行思聞曹溪法盛,遂前往參禮。行思初見六祖時,六祖從與他的對話中得知,行思已經證得了般若空性,泯滅了有無、凡聖、真俗、生死涅盤、煩惱菩提等二邊分別,於是對行思禪師十分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當一方化主。

當時,六祖座下眾徒很多,龍象之才也不少見,而行思禪師卻獨居徒眾之首,其修證境界,猶如當年二祖不言,達摩便說他“得髓”一樣,足見他已得六祖之髓。

和南嶽懷讓相似,青原行思自己也於世不聞,但其弟子們卻大弘其禪法,法席大盛。希遷門下的唯嚴,傳法於曇晟,曇晟傳良價。

良價於大中末年開始,在新豐山接誘學徒,後移豫章高安之洞山弘化;他的弟子來寂,居江西撫州之曹山傳揚師說,後移宜黃,師徒共創“曹洞宗”。

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傳崇信、宣鑒而至義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創建禪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帥扶植,經常徒眾不下千人,唐懿宗賜號和紫袈裟。

他的弟子文偃去韶州稱門山,受到廣州地方官支持,形成“稱門宗”。義存的另一弟子師備經桂琛而至文益,先居江西撫州開堂,南唐李璟迎住金陵清涼寺,死後李璟追諡為“大法眼禪師”,遂成“法眼宗”。也正因為如此,慧能禪宗法門,青原行思的傳承之功也是不可磨滅的。

●南嶽懷讓禪師

南嶽懷讓,禪宗六祖慧能弟子,唐代高僧。俗姓杜,陝西安康縣人。

687年,依荊州玉泉寺弘景出家。687年受戒後,誌慕禪宗,先參嵩山慧安,繼參曹溪。因慧能問“什麼物?怎麼來?”不能作答,為究8年,忽有省悟,往慧能處談個人領會,得到慧能的讚許,於是隨侍六祖慧能15年。

慧能歸西後,懷讓告別曹溪,於713年來到南嶽,住般若寺,擔任般若寺住持後,集資將寺院重新修繕一新,並將“般若寺”改為 “觀音寺”,辟為禪宗道場。廣收法徒,大力弘揚慧能的禪宗“頓悟”法門。

當時在南嶽結庵修行的馬姓道一和尚請教如何才能成佛?懷讓便指心發問:“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無言以對,懷讓見機開導說:“禪是坐不出來的,佛也是坐不出來的。”以後道一拜懷讓為師,專修“我心即佛”、“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道一後在江西開堂說法,弘傳南宗教義,成為一方宗主。後人把懷讓磨磚的地方稱為“磨鏡台”,並刻上“祖源”兩字。

懷讓在道一離開南嶽不久,於唐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於南嶽般若寺,唐敬宗賜諡為大慧禪師,世稱禪宗七祖。慧能南宗正是通過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形成了唐代我國佛教“一花五葉”、“五葉流芳”的興盛局麵。

●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又稱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禪師,唐朝漢州什邡縣人。據史書說此人容貌奇異,牛行虎視,舌頭長得可以觸到鼻,腳下有二輪文。

幼年在成都的淨眾寺從金和尚出家,開元年間至衡嶽,從懷讓禪師習禪。天寶初年到過福建建陽佛跡嶺,開始弘化授徒。不久到江西臨川的西山,後又至江西贛縣的龔公山寶華寺弘法28年。

769年,馬祖道一來到江西南昌的開元寺說法,四方信徒稱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開元寺成為江南佛學中心,洪州禪由此發源。

和師傅懷讓相比,道一是廣授門徒的禪師。懷讓那一輩人如果是靜修僧的話,馬祖則是開宗門的一代。江西的法嗣,據史書說,廣布天下,影響深遠,稱洪州宗,與青原一係下的石頭宗遙相呼應,自此禪宗大盛於天下。

日本哲學、佛學、漢學大師鈴木大拙指出:“馬祖為唐代最偉大的禪師”。胡適稱馬祖為“中國最偉大的禪師。”

馬祖開法幾十年,入室弟子130餘人。這些人離開師傅後,各主一方,大唱宗風,變化無窮。唐憲宗貞元四年的正月,馬祖在建昌登石門山。在山林間漫步時,見洞壑平坦,心生愛意,對身旁的人說:“下個月我的這把老骨頭就要到這裏來了!”

回到寺中後,就顯出病症來。病中有一天,馬祖大師突然表現得不安,院主就問:“和尚這幾天尊候如何?”

“日麵佛,月麵佛。”馬祖回答。

這是馬祖滅前留下的最後一則公案,後人多有參解。有人用左眼是日麵佛、右眼是月麵佛解釋,《碧岩錄》說都是“沒交涉”,不相幹。

有位尼總持重病,作頌:“氣絕絕精緒,舉意意無路,瞬目尚無小,常年不出戶。”頌被一位芙蓉道楷禪師見到,說:“隻此一頌,自然紹得吾宗。”是說此頌有馬祖當年日麵佛、月麵佛的禪境。

人在死之將臨的病中,萬念寂然不起,隻有生命的本能在動,是最易由此自見心性的,馬祖的“麵佛”或許就說的是這種境界。

宏智正覺禪師也曾作過一偈:“日麵月麵,星流電卷。鏡對像而無私,珠在盤而自轉。君不見砧錘前百煉之金,刀尺下一機之絹。”鐵錘在鐵砧上百煉金鋼,刀尺裁織下一機絹帛,這是說馬祖大師在病中還總是那樣不忘做功夫。至二月一日,馬祖要人沐浴,之後跏趺而滅。

●石頭希遷禪師

希遷,唐代禪僧。俗姓陳,廣東端州高要人。年輕時即沉毅果斷,自信力特強。他反對鄉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毀祠奪牛,態度堅決。旋赴曹溪,投禪家南宗慧能門下,受度為沙彌。

慧能逝世時,他還沒有受具足戒。不久,前往吉州青原山靜居寺,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禪師,機辯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眾角雖多,一麟已足”的稱譽。

不久,行思又命希遷持書往參曹溪門下的另一位宗匠南嶽懷讓,經過一番鍛煉,再回到靜居寺。後來行思就付法與他。

742年,希遷離開青原山到南嶽,受請住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台,希遷就石上結庵而居,因此時人多稱他為石頭和尚。

764年,希遷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弘化,和當時師承南嶽懷讓住江西南康弘化的馬祖道一,稱並世二大士。希遷弟子甚多,晚年付法給藥山唯儼。於790年逝世。

●牛頭法持禪師

唐代僧,為牛頭宗第四世祖師。世稱“金陵法持”。俗姓張,江蘇南京人。

幼年出家,到了 31歲,聽說五祖黃梅弘忍之名,特往禮謁,蒙示法要。後至青山參禮慧方禪師,為其入室弟子。及至付法於門人智威,遂出山住江寧延祚寺。

長安二年圓寂,享年68歲。遺囑令露骸鬆下,飼諸禽獸,令得飲血肉者發菩提心。

●大珠慧海禪師

唐代高僧,出生於福建朱姓家庭,在越州大稱寺智和尚座下剃度出家。

在具有一定佛學基礎後,外出稱遊參禪,在他初次參馬祖道一時,馬祖問他:“從什麼地方來?”

他回答說:“從越州大稱寺來。”

馬祖又問:“來這裏想做什麼呢?”

他回答說:“來求佛法。”

馬祖說:“我這裏一物也沒有,求什麼佛法?你不顧自家的寶藏,拋家散走有何意義?!”

他問:“什麼是慧海的寶藏呢?”

馬祖回答他說:“現在問我者,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缺,使用自在,何需外求?”慧海聽後就認識到了自己的本心。

由於內心充滿了喜悅,他不由自主地伏地叩頭,禮謝馬祖如降甘霖般的開示。慧海遂拜馬祖為師,並侍奉師傅6年。因為以前的受業師智和尚年老,所以返回去奉養自己的剃度師,他雖然已經明心見性,但是深藏不露、韜光晦跡,甚至表現得笨嘴拙舌、呆板木訥。

慧海禪師撰寫了《頓悟入道要門論》。法侄玄晏偷偷拿出去,呈獻給遠方的馬祖。馬祖看完後告訴眾人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沒有任何遮障的地方。”大眾中有人知道慧海禪師姓朱,傳出去後,有些人就相邀一起到越州尋訪依附他,並稱禪師為大珠和尚。

大珠禪師告訴大家說:“禪客!我不會禪,也沒有任何法可以向你們展示。你們不用辛苦地站在這裏了,各自回去休息吧。”

可是這一時期學侶們非但不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白天、夜晚都有人提出問題,事不得已,大珠慧海禪師隻好隨問隨答,其智慧猶如泉湧,其辯才自在無礙。

有個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嗎?”

禪師回答說:“有變易。”

三藏法師說:“禪師錯了。”

禪師反問三藏:“有真如嗎?”

三藏法師回答說:“有。”

禪師說:“要是沒有變易,決定是個凡僧。沒聽說過嗎?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要是沒有變易,三藏真是個自然外道啊。”

三藏法師說:“要是這樣的話,真如就有變易了。”

禪師說:“若執真如有變易,也是外道。”

三藏法師說:“禪師剛才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說不變易,如何才是確當的呢?”

禪師說:“若了了見性的人,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也行,說不變也行。若不見性的人,聽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

三藏法師說:“因此知道南宗實不可測。”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嗎?”

禪師回答說:“用功。”

源律師問:“如何用功?”

禪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源律師問:“一切人都是這樣,跟大師您用功一樣嗎?”

禪師回答:“不同。”

源律師問:“怎麼不同?”

禪師答道:“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源律師至此無話可說。

●百丈懷海禪師

懷海本姓王,俗名木尊,長樂沙京村人,生於720年。傳說王木尊幼年啞不能語,一天祖母帶他到附近的龍泉寺燒香,突然開口說話,回到家裏又成啞巴,於是落發寺中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