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需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
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稱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一、坐禪方法
禪宗的坐禪一般都是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懂得了“萬法皆空”的道理,用功時就應多修空觀,遵循一般的禪法修習方式,以達到不思善、不思惡的境地。
到這個時候,你的念頭不求淨而自淨,自然而然地進入輕安自在,這時你就應該定住,越長越好。
●怎麼去學禪
學禪第一個條件是要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所有的宗教都有戒,那是愛護教徒的一種方法,戒就是警戒。
宗教的戒條是愛護教徒,是讓他不要煩惱,而活得快樂,活得安祥,是讓他免於毀滅。所說戒,是有所不為,不可為的事情都是負價值標準,而價值標準應該不是主觀的,是建立在大眾客觀所公認的。既然如此,不必受戒,但起碼要有個決心:“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情斷然不為。”
學禪的第二個條件是求師。為什麼要求師呢?在密教講求種子,種子勝,要接受這個菩薩灌頂,跟這個菩薩結緣,就要觀想這個菩薩的種子字。在禪宗也特別重視求師,憍陳如見布大一星期就開悟,因為師的種子勝,而自己的法緣勝。
禪的修行第一個方法要窮理。窮理,就是要看典籍,研讀經書。像這樣很容易開悟。趙州禪師說“你坐看30年,倘若不悟,截取老僧的頭去!”
禪的修行第二個方法是參話頭。不參話頭就不悟嗎?沒有這回事!臨濟、馬祖、六祖都沒有參過話頭,他們也都是大澈大悟,所以參話頭隻不過是達到悟的方法之一。
禪的修行第三個方法就不是參,因為參不一定對機。年輕力壯的人可以參,年紀太大的,就不要參,而可以用觀心的方法。有的人說觀心進步慢,你要不觀心,連慢的範疇都沒法進入。如何觀心呢?你每一個意念萌生的時候,你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
參話頭就是把你複雜的心念變成獨頭意識,獨頭意識遇到明眼人看你已進入情況,吼你一聲或打你一棒,連獨頭意識也粉碎了,刹那間成為有心無意識,此時心的原態就會出現,本心就出來了。
所說本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摩訶般若,就是無相三昧,就是首楞嚴定,名詞不同,講的都是本心。本心最真實、最可貴,所以參禪要恢複本心。
所說參禪,參就是參詳,自己跟自己研究,自己和自己商量,這是修行的方法之一。
有很多人說禪有頓悟、漸悟之分,那是外行話,表示他沒有入禪。你去看書、研究、請教;你去參一個話頭,或者你去觀心,行住坐臥不停的看自己在想什麼,久而久之,你的本心就會出現,那就距見性成佛不遠了。
●坐禪的常識
參禪雖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對初學者而言,坐禪仍是參禪的重要入門。如何坐禪,首先應該了解各種坐禪的方法與常識:
要獨坐靜室:初學者參禪打坐,最怕幹擾,因此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而且室內空氣要流通,冷熱要適中,光線要柔和,因為光線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則容易昏沉。
要盤腿結印:盤腿是禪坐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不盤腿,精神則不易集中。盤腿分為單盤及雙盤。初學者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也可,或將兩腳交叉而坐,或掛腿均可。腿盤好了,雙手抄手結印放在肚臍下,可使氣血通暢。
要寬衣鬆帶:坐禪時,衣著以寬鬆、舒適為宜,盡量避免穿著西裝、牛仔褲、窄裙等緊身衣褲,手表、眼鏡、腰帶等束縛身體的物件,都要鬆開或去除,使身體鬆弛,且不妨礙血液循環。
要搖身搓手:上座後,可以輕輕搖動身體,使身體保持在平穩舒適的姿勢。兩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參禪不但要用心,還要用力,因為參禪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參究真理
要裹膝周全:坐禪時,可用毯子包裹膝蓋,使其暖和,以防風寒入侵關節。
要平胸直脊:禪坐時,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彎腰駝背。坐墊要鬆軟,厚薄隨人而異,以能坐得四平八穩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礙氣血暢通。
要出氣和順:調息是修定的入門方法,初學者依“毗盧七支坐法”做好調身的基礎後,緊接著就是調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氣入氣要均勻和順;氣息未調,不宜坐禪,唯有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
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讓心係於話頭上,不要讓心亡失了。如《佛遺教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禪是健康之道,禪的功用可以開闊心胸、堅定毅力、啟發智能、調和精神、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鏈心誌、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說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
參禪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參禪打坐不得要領,有時候容易“走火入魔”,需要特別注意。
●學禪的寶典
學禪有兩本最寶貴的典籍,要學禪你一定要把這兩本典籍,讀得滾瓜爛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可貴是“無住”兩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歸納起來,就是“以無住本,立一切法”。
什麼叫無住呢?就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讓任何事物纏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無住徹底了解、體會以後,對禪就不感覺陌生了。
讀《金剛經》,不是每個字都要求解,依文解義不是受持《金剛經》的方法。
真正受持《金剛經》,從頭至尾要讀誦出聲,聲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時可以一口氣念三遍,念完了把經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態有什麼覺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認為心外還有道理,這不是外道嗎?
外道並不是個壞名詞,所說外道隻能說他認為心外還有道理可求。佛法講覺、講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覺受。你把念完經的覺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後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麼時候?保持到趕都趕不走,然後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金剛心是刀槍不入、八風不動的,人若真正以金剛心抬頭做主的話,一切得失、毀譽、稱譏、利衰來了,根本不動搖,既不影響情緒、心理,也不影響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盡管數十年寒暑很短,卻有很多人覺得很漫長、很真實,那麼這個漫長的人生對你來說便形成一種懲罰。
另一本是《六祖壇經》。“什麼是佛?”、“麻三斤。”“什麼是佛法?”、“庭前柏樹子。”它們都從六祖壇經來的。這些你東西很淺,極淺!隻要你入禪,你就會看得會心微笑。
讀《六祖壇經》不但要會背,而且要一句一句的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問,一定要徹底明白。等到把《六祖壇經》都明白的時候,就發現所有的五燈會元、碧岩集、祖堂錄等,都沒什麼難懂。
●坐禪的特點
坐禪在東漢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譯經典,大多為禪數之學,即坐禪的方法。菩提達摩來華以後,尤重此道。幾代相傳,形成我國佛教一個特有的宗派禪宗。
日本的笠鬆明和肥田富雄研究記錄了45位禪者坐禪30分鍾的變化,發現他們在坐妥後一兩分鍾,α腦波就開始出現;而且隨著禪定的加深,漸漸變強、變慢。最熱烈的人,還會出現θ腦波。
α腦波是一種清醒、放鬆的腦波,若長時間出現α腦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腦波則是清醒、放鬆而又保持覺察的腦波。
坐禪的人,對於外界輕微幹擾的反應與瑜伽靜坐的結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響一聲“哢嚓”來幹擾他們,禪坐組的α腦波會阻滯幾秒,繼又恢複原來狀況,他們開始保持警覺狀態。瑜伽靜坐組則在第二、三聲後,α腦波減少阻滯,到第四聲之後已不再受幹擾。
他們已經習慣那聲音的幹擾。禪者的報告是:在禪坐冥思時,對外界每一個刺激,感覺比平常更敏銳。但心靈一點也不受外在或內在刺激的影響。他感覺到什麼就作出反應,接受每一個刺激的本來麵目,而且任它流過腦際。
此時,心靈狀態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個人,走過就走過,從來沒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禪是一種內在效能的訓練,從腦波的證據可看出,它是一種清醒的心理狀態。禪是透過坐禪的訓練,培養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清醒、放鬆和隨時待動的態度。《六祖壇經》解釋禪定時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當外界的種種刺激呈現在自己眼前時,隻是覺察看得清楚,但不會被它給欺蒙或係縛,而內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亂,這就是禪定。
從禪坐的內在訓練,遷移到日常生活動靜的響應,是禪所說向內學習的要領。於是,坐禪成為習禪的重要訓練,不隻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覺照。
坐禪使人安定下來,不過它比一般的靜坐更進一步達到覺察和清醒的效果。進一步討論靜坐冥思對生理機能的變化。
●坐禪可以養心
坐禪者,以培養清淨心為目的,借坐禪為方便入於心一境性之中。所以,先要去除世俗染著之心,做到少欲知足,離於貪,於世所有無爭無求。
古之有言: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唯如此能令一身正氣充滿。此即孟子所說:“長養吾浩然之氣”也。離於嗔心,則心境平和,淡然寧靜,這是得定的基本要素。
治昏沉病,要把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或起而徑行再坐;或修數息觀,從一至十,數至不亂,心息相依,綿綿密密,昏散兩魔,皆難得入,則如修般若空者不見其身,或如觀“當知此處,即為是塔”,莫不獲得定功。
所說調身調息調心三法實可並用,不為文字所泥而意會。
●可以調飲食
人身需飲食生命始得活動,猶如機器需加油加煤才能轉動。飲食咀嚼,和津液混入胃中消化成糜,轉入小腸化為乳狀的滋養,人於血液,以供全身利用,故飲食與生命極有關係。
但食物不可過多,過多則胃腸消化不盡,不能吸收精華,反而排泄於體外,叫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氣急身滿,靜坐不得安寧;若食太少,營養不夠,體弱力衰,靜坐也難致果。此於古語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可省之。
《天台小止觀》中說:“夫食之為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稱: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這裏穢觸之物,則指五辛。
五辛是指:蔥、蒜、韭菜、薤、興渠。《楞嚴經》說:“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惡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提,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因此,於此五辛方便斷除,除五辛外,肉食也應方便斷除,以肉食有礙氣機運行,也斷諸佛大悲種故。上坐前一小時、下坐後半小時,不宜進食,更不宜大量進食。
●可以調睡眠
睡眠應適量,不宜多,能使自己精力充沛則可,不宜貪睡,貪睡易昏沉,難得定。
靜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對於身心健康,確為有益。以世法說:“年老者靜坐,可以減少頭痛腰痛、眼花心亂、血壓高、麻痹症等疾病;年輕者靜坐,可以減少欲念,靜定有智,遇事不太衝動,避免與人爭鬥。所說‘血氣未充、戒之在色,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還可從靜坐體得其好處。
以佛法說,佛教有經律論三藏,旨在戒定慧三學,而三學尤以定學為中心,定水不波,妄浪平息,智體澄清,見理分明,則是非明辨,邪正判然,由正思而趣向於正行。儒書有“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與靜坐之理也近。
佛法為一可以實驗的學問,雖誦經念佛等皆為實驗方法之一,而莫如禪定為重要,如今日之歐美國人學佛,以佛法提倡慈悲和平,為厭戰爭者所追慕,以佛法之道理可從禪定中實驗到。尤以美國人好奇,趨之者更多。如今美國各高等學府多有佛學研究會,多數是重於修禪定的。
人的工作,不論勞心勞力,必須有適當休息時間,始能恢複精神,睡眠即最長時間的休息。常入睡眠以八小時為合度:睡過多則精神困昧,不宜靜坐;睡過少則體力未複,精神恍惚,也不宜靜坐。故須睡眠有節製,神誌保持清明,靜坐方易生效。又睡前醒後,皆可起坐,起坐如覺得不夠精神,中夜坐後仍可再睡一下。
●坐禪的法門
禪宗注重實修與實證,其中坐禪為禪宗主要實踐方式。坐禪時,必須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並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實以定為中心。
禪宗認為,佛典浩如煙海,其中境界為超越世出世間法。非言語可及、推理可得,隻有通過禪定才可證知。不過仍然有高僧反對坐禪,唐朝荷澤神會大師即極力反對坐禪。他認為坐禪沉空滯寂,不見自性。
圭峰宗實將禪定分類為下列5種: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而主要的修行法門為數息法門、觀心法門和圓覺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