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息法門即默數自己的呼吸。呼吸方法不須采用丹田,自然呼吸即可,隻求細長鬆靜,也不須刻意調控。數呼吸時,單數呼氣或者吸氣之一。
隻從一數至十,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專心數息,排除雜念,記數分明,心依於息,息依於心,別無他想。即“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倘若刹那念起,進入於六塵境界,即當將心攝來,回到數息中。
觀心法門,則是先休心息處,讓所有的心緒煩惱一概放下,所過的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過去未來一概不想。內心直觀當下念頭,往來起滅。勿隨順,也不斷除。隻靜靜看著。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後起,仍是看著,妄念複滅,念若不起時仍如是看著。
久久純熟,自然不會有念頭生由,即與般若相應。即使看著自己的妄心妄念,也能做到“知而勿隨”。
圓覺法門則是強調“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身心、事、物與及諸佛世界,有若夢幻空花,亂起亂滅,如是知幻即離,心無所取,也無住著,猶如虛空,妄念無從而生。此時,心境湛寂,分明清晰,便是本來麵目。
以上三種法門,大小乘禪乃最上乘禪皆備。法無優劣之分,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即為良法。也不需拘泥,可同時修二法或三法。
禪坐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境界,而且必須常修定慧,與佛法相應,方才為真正坐禪。而坐禪攝心至澄明境界時,即應忘卻坐禪,切不可自行得意或有分別心。
●坐禪的調身要領
一於坐前,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保持寧靜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境粗氣粗,心意輕浮,必難人定。兩人坐時在床在凳,必須寬衣解帶,從容入坐,腿或雙盤、或單盤,或把兩小腿向後交叉於兩股之下、或雙腿下垂足貼於地;
要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疊在左掌上麵,貼近丹田,輕放腿上;然後把腿左右搖動四五次,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頸正、鼻與臍如垂直線始對,不低不昂。
開口吐腹中積氣三口,把舌頭抵上額,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氣3次至7次,唇齒相著,輕閉兩眼,坐久或覺身有俯仰斜曲,隨時矯正之。
身姿,腰挺直,感覺上身稍後移,使頭部百會穴、腰脊柱、下部尾閭穴成一直線。胸不要刻意前挺,但自然正坐。下頷微內收,兩眼微閉,目光內斂,舌頭抵住上顎,口微閉。
坐後,應用口吐氣十多次,令身熱外散,然後慢搖身體肩頸,徐舒手腳;再以兩大拇指背擦熱來擦兩眼皮,開眼再擦鼻兩側,再以雙掌相搓令熱,擦兩耳輪以至偏撫頭部及胸腹手腿至足心而止。
又坐時血脈流通,身熱發汗,應待汗幹,然後隨意動作,此為坐後調身之方法。
手姿,結禪定三昧印。環於肚臍下方,兩肩要舒展自然,不要高聳,兩臂不要收縮夾緊,展如環狀。
入禪則靜,靜中求純,純則為安。上身端正,兩眼微閉,目視鼻尖,舌頂上齶,意守丹田。初學者一次可先練30分鍾,以後逐漸增至一小時。
●坐禪的調心要領
放下萬緣,諸事不入心中,如無事人一般,無念無想但清清明明,自然安住,古人說:“心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此為調心第一要。
於四無量心生起愛樂,所說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舍。慈者,欲予人樂;悲者,欲濟人苦;喜者,心常充滿光明,於善淨法起歡喜;舍者,於一切世法不起染著。
常行此四無量心之熏修,則心量隨之不斷擴大,心量擴大,心胸寬廣,則一切煩惱不易動搖,煩惱不能動搖,則易入禪定。
●坐禪的調息要領
鼻中氣體出入呼吸,一呼一吸為息。呼吸有喉頭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全體呼吸。
喉頭呼吸:通常人不知衛生,呼吸淺短,僅在喉頭出入,不能盡肺葉張縮的力量,因此達不到吸氧吐碳功用,血液循環不能優良。
胸式呼吸:此較前稍好,氣體能達胸部,充滿肺部,通常學生體操的呼吸運動,能做到此地步,但仍不算調息。
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氣體能達到小腹,在吸氣時空氣人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把膈肌壓下,這時胸部空鬆,腹部外凸;又呼氣時腹部緊縮,膈肌被推而上,緊抵肺部,使肺中濁氣盡量外散,這方算是靜坐的調息。
但學者必須注意呼吸絲毫不可用力,鼻息輕細深長,自然達到腹部,連自己的耳朵也不聞出入息聲,方是調相。
全體呼吸:此為年久靜坐功深,呼吸細,出入不知,如無呼吸,雖有器官,若無所用,而氣息仿佛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息之極功,可人深定,如鳥巢禪師之類。
●坐禪的注意事項
於修禪定過程中,如果出現癢、麻、冷、熱、大、小、輕、重等感受,這是正常現象,說明禪相已發,不要害怕,隻要堅持下去就會消失。這在禪經中稱為八觸,是禪相開發的表征。
在禪定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境相,或眼見,或耳聞。這種種境相是依據不同的人不同的宿世因緣而呈現的。這些境相的種子深藏在每個人的八識心田中,在禪定靜境時往往會被顯發出來。
這些境相,切不可執著,切不可在此認為見佛見魔,見佛則喜,見魔則怖,見安樂境界就高興,見可惡境界就恐懼。
《金剛經》記載:“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因此於禪定中,見諸境相,要做到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將此一切境相觀空,了知這一切境相皆因緣而起,體性空無所有,不加理會,如此,境相會漸漸消失,這樣才能更往前精進。
如果境相現前,確實無法把握時,則要配合持咒念佛,或念阿彌陀佛,或持楞嚴咒,楞嚴咒能摧一切魔網,成諸佛無量功德。
在寒冷天氣坐禪,要注意身體保暖,特別是初學者,否則易引發四大不調而致病。或有在禪定中有宿疾引發者,但在禪定中常觀病相空寂不可得,寂然止住,則萬病自消。
在坐禪過程中,若雙足脹痛、酸麻等,可暫時下坐,不必強行坐下去。對於初學者,因雙腿易脹痛、酸麻,影響禪定,因此一日中可分多次坐,每次坐的時間則可短一些,隨功境日深,則可漸增加每次坐的時間,減少坐的次數。
隨息觀法,易發動體內氣機,前所言八觸即是氣機發動之征兆。若氣機發動後,修者但勿忘勿助,若存若亡即可,切不可專注於氣機上或以意導之,否則易成偏差。
●禪宗修持的最終目標
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所以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
現在的我國佛學首推禪宗,而禪宗的修持方法就是禪定。禪定是佛教修持的最高法門和最高境界,是神識進入虛極靜篤的境界。
般若經上說“一念不生般若生”,心清淨至一念不生的時候,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花果,即心便是靈智。佛教認為這種境界“唯聖者所知”。
從禪宗思想體係來看,《般若經》描述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觀自在,能除一切苦”,說明禪宗對般若空觀表達了無限的景仰和絕對的肯定。般若無上尊貴,是諸佛之母。用般若智慧消除人生痛苦,就能夠成就圓滿的菩提。
所以,禪宗修持的最終目標就是佛祖所說的涅。涅是指滅除貪欲、嗔恨、愚癡、無明、邪見、是非、煩惱的一種寂滅無染、物我雙忘、圓滿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進入“涅檠”的境界,就是人生的解脫。
二、修行方式
要想實現明心見性,最快的方法,莫過於禪宗。禪宗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是教外別傳,也就是說,禪宗是佛教文字之外的特別傳授,是佛教的“以心印心”。
因此,禪宗不像其它宗派一樣,讓人們按部就班地次第修行,慢慢地到達那個關節點上,然後,再由老師適機點破或自己觸緣而悟。
●參禪
參禪是禪宗用以學人求證真心實相的一種行門。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
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隻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上佛敕文殊菩薩揀選25種圓通法門,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
參禪不一定是坐禪,就是在行、做、坐、臥中也能參。參禪靠的是有正知見,知道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不是真心;要有福德,去聆聽善知識法語;要有定力,必須具備未到地定及其以上的定力,才能一一現觀五陰十八界的虛妄性,才能現觀真心無形無相而出生十八界法。要有因緣,得佛菩薩善知識攝受而明心見性。
從《五燈會元》等禪宗古籍的記載,占大多數的真悟祖師是在動中開悟的。比如洞山良價禪師,還有近代的虛稱法師也是在動中開悟的。所以,培養動中的定力是參禪的一個可靠手段。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裏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說禪堂,所說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坐禪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
參禪需要先起要有看話頭的能力,看得住話頭後,就可以起疑情,這就是“見山不是山”,在疑情生起後而不退失,待因緣巧合時,便黑漆桶底脫落,親見真心實相如影如幻。
坐禪不要陷入馬祖大師說的“磨磚做鏡”的巢窟裏了,否則,永遠不能明心開悟。
●參公案
參公案指參究“公案”中的禪宗曆代祖師大德的言行,從中悟出禪理。這種修行方式開始於唐代,興盛於宋代。
禪宗公案是禪宗在我國發展出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由於公案的故事情節是豐富多采,而它的含義卻是可以深參的,因此禪師喜歡通過講述公案情節,來考聽者的佛教修行功夫。從而對聽者的思維方式進行引導和分析,讓聽者有個參悟的空間。
由於這個前題,所以禪宗公案並不是讓學禪者模仿的東西。它的表述也不一定具有曆史真實性,它是為教學而設的一種工具而已。
當然,其中的人物還是真名實姓的,他們或許也有類似的事件經曆。隻不過,公案將典故經過教學需要進行了編輯,已是邏輯化的教學工程中的一部分了,故而也就失去了曆史的史冊價值。
禪宗的公案,有些是直指,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些是借喻,就是借一個比喻來說明問題。但不管哪一種,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個心。所以禪宗又名“心宗”。
所說借喻,就是指東話西,不直接地跟你說破,實際上,就是要當下截斷你的思路,讓你前思後想不得、左顧右盼不得,從而當下轉回頭轉腦,所說妙悟要窮心路絕。通過這個借喻,使你的心走入死胡同,不能再往下思考了,好比前麵就是一座銅牆鐵壁。
禪宗裏有1700則公案,所說“一千七百則葛藤”,它基本上是在唐宋時形成的。像“祖師西來意”、“狗子有無佛性”、“如何是學人的本來麵目”等,都是經常被人參究的著名公案。
參公案是一種功夫,而不是知解。比如,在參無字公案的時候,不是讓你用分別意識去找出它的原因,也不是讓你去念這個無字,而是讓你對這個問題起疑情,提起疑情之後,死死地盯著它看。
盯住它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不起妄心,不起分別心,避免禪病,使自己的心心念念不離這個。
參公案是直接從自性入手的,是一種離心意識參,這當中有定有慧,有止有觀。
●參話頭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個字或一句話供學人參究之用,稱為“話頭”。如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答:“無。”此“無”字即是話頭。參禪時,在公案的話頭下功夫,稱為參話頭。
參話頭是禪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門,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禪師大力提倡以來,幾乎成為禪宗的代名詞。千年來,在話頭下參悟的祖師不計其數,而由於祖師的親身履踐,也使參話頭這一法,淬礪得更加善巧與精致。
參話頭廣受我國佛子歡迎的原因,在於它的入手處極為簡易,但卻開悟速捷,隻要靠住一個話頭,起疑情、參到底,就可以了脫生死。
可惜的是,宗師隱沒之後,參話頭的運心方法沒有完全傳承下來,致使佛弟子或眩惑於祖師的機鋒、公案、家風,而成為口頭禪;或鄙於宗門知見渾沌的流弊,而棄如蔽屣。但其實在祖師語錄中,保留了非常多實際用功的資料可供我們重新去認識它,隻是一般人不太了解。
“參話頭”這一方法,不了解的人,總以為很玄奧,其實說破了,卻極為平常。它的巧妙,就在“話頭──疑情──參”一句話上。
參話頭應如何用功?就是要在三心不可到處用功。三心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心是生滅不停的,參話頭就是要在這個生滅不停的狀態下用功夫,從中體會那個不生不滅的。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把功夫永遠地用在當下,永遠地安住當下,觀照當下,不思量過去,不思量未來,不思量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