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與發明,早在公元前3世紀,絲綢已開始向西域等地遠銷,西方已經把中國稱作“賽裏斯”國。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長度達到7000多公裏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我國古代曆史文獻和有關資料中有很多關於中國與西方經濟、貿易等方麵的交往與聯絡,但對其具體路線並沒有概括為一個專有名稱。德國著名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於1868—1872年間7次到中國西部地區進行考察後,在其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國》中指出:“公元前127年至114年間,中國與河間地區(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叫做“絲綢之路”。後來,德國東洋史學家阿爾巴特·霍爾曼等西方學者進一步闡述和使用“絲綢之路”名稱,從而把中國古代凡是進行絲綢貿易所能達到的地區,都歸入其範圍內。因此,“絲綢之路”就成了從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始發,橫貫亞洲腹地,直達地中海沿岸,進而聯接歐洲和非洲陸路通道的總稱。

溝通中國與域外的交通網絡主要由西北和西南兩個陸路網絡、陸海相銜的東北網絡與海洋網絡四大交通板塊構成,主要工具是駱駝、舟楫和馬幫。目前,對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政治、人員、思想之大動脈的通用名稱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絲綢之路”。另外,學術界還有多種名稱,教科文組織所謂的“對話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朝聖取經之路”、“軍事遠征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皮貨之路”、“茶葉之路”、“板聲之路”、“琥珀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麝香之路”、“草原絲綢之路”、“銅器之路”、“經書之路”、“沙漠之路”、“駱駝隊之路”、“和番公主之路”,等等。有些學者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稱不夠確切,不夠科學。實際上,這條東西大動脈發揮作用的時間遠遠超過絲綢發明時代。近年來,學術界先後提出“石器之路”、“彩陶之路”、“青銅之路”和“鐵器之路”概念。

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誌華發掘寧夏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有屬於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婁哇石器。其後,黑龍江、山西、內蒙古、新疆等地也有發現。這表明,早在距今10萬年前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一支西方人群通過中亞草原到新疆,繼而到達寧夏水洞溝。因此,有些學者將西方石器技術東傳稱為“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八千年開始,黃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向西流布,大約5000年前後進入甘青地區。4000年前,彩陶文化出現在新疆東天山哈密盆地,繼而沿天山西進,使天山史前文化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麵。漢代前後,彩陶文化滲入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東岸七河流域。學術界把彩陶西傳道路稱為“彩陶之路”。青銅時代迎來東西文化交流的新高潮。青銅技術最早出現在歐亞西部區域,約在公元前3千紀後半葉,青銅冶製技術出現在新疆和河西一些地區。有些學者將青銅冶製技術西東向的傳播道路稱為“青銅之路”。近年來,隨著新的考古資料發現,人們認識到,青銅之路還包含小麥和牛羊馴養技術等傳播多種因素。

從早期鐵器時代開始,東西文化交流更為頻繁。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亞西部首先進入早期鐵器時代。隨著遊牧民族的密切活動,製鐵技術沿中亞北方草原通道和南方綠洲通道向東傳播,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進入中國北方。鐵器傳播道路被稱為“鐵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