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2月3日,景泰永泰古城(1 / 2)

2月3日(星期二)上午11:35,我們從蘭州出發,上高速,一直向北,沿201省道,經中川、陶家墩、五道峴、砂梁墩、甘露池、砂河井、雙墩、小甘溝、英武、大水閘、永川,到達位於景泰縣城西南27公裏的永泰古城。

沿途所見,有曾是烽火台、後來演變成鄂博的朱家莊烽墩遺址,有包蘭鐵路、201省道、白銀公路交彙的大敦煌影視城。景泰川有多建於矮樹上的喜鵲窩,較為密集、壯觀。喜鵲安居樂活,身胖體大,窩很大,可謂之“豪宅”。這一帶夾在壽鹿山與米家山之間,大致呈南北方向,騰格裏沙漠的大風從廣袤北地悍然灌入,終年不斷,鵲巢太小,就會被大風吹掉,要鞏固,隻有增加體積。

喜鵲窩多、身材肥大的另一個原因,或是這裏機械收割,糧食散落多,便於喜鵲覓食。

穿過“騰格裏風道”,進入寺灘。路兩邊是鋪張得相當壯闊的旱砂田,頗顯古遠、蒼涼。陰雲密布,籠罩四野,天空飄起細雪。地勢在不知不覺中抬高,隱約可見草灘中連成一線的烽墩。風越來越大,雪越來越緊,前方灰暗暮靄中赫然襯托出一道夢幻般高大威猛的城牆:永泰古城到了。

這座古城南依壽鹿山(又名老虎山),東北接永泰川,西臨大砂河,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1598年,明將軍李汶奉旨率軍討伐韃靼部落賓兔和阿赤兔等首領,在龍沙大獲全勝,收複大小鬆山,因功晉升為三邊總督。他隨後奏請朝廷在永泰川修築永泰城,1607年3月開工,城牆用黃土夯築,次年6月完工,外形是一大圓,四麵甕城。城牆上設12座炮台、4座城樓,城下有甕城、護城河。當時,城內駐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另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附屬機構。整座城池形似烏龜,故名“龜城”,建成後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在此駐紮。城南北兩側指向蘭州、長城方向分別建有綿延數十裏的烽火台。如今,201省道附近山間還能看見幾座烽火台遺址。

城內至今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和一所民國時期建的小學。上世紀50年代,村裏還有30多個姓、1300多人,由於生態惡化、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迫使城中居民向外界轉移,現已衰減到不足百戶。

我手抓長在牆土裏的衰草,沿木梯爬上城頭。突如其來的一場瑞雪,嚴嚴實實覆蓋在城牆、射擊垛口、“龍沙”(山丘)、街道、馬道、太極圓池(汲海、澇池)等舊時軍事設施痕跡上,試圖消除歲月磨痕與移民遷出城池後留下的舊牆殘舍。但空落痕跡昭然若揭。羊聲咩咩,人家嫻靜,雪花被大風吹擊,猛如箭矢,似乎慷慨激昂傾訴曆史的興衰變化。古城周邊籠罩著茫茫雪氣,冷風嗖嗖,加重蒼涼的況味。

永泰城曾是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具有政治、軍事、外交、商業發展的多重要義,現在,則逐漸衰落了。

我觀望一陣,走下城頭,從甕城走到外麵。正巧,一群綿羊和一群山羊從曠野走來,帶著蒼涼古意,魚貫而入。此時此刻,若配以簫聲和胡笳,更有蕭瑟韻味。

軍政開車出了甕城。我們在戈壁灘裏緩緩繞行,向古城行注目禮,然後緩緩離開。城外烽火台身影略顯孤獨,令人感傷。據說明清時期如有異常,便從這裏點火,信號穿山越嶺,沿途依次傳遞,經過七十二座烽火台,很快就到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