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三館(文化官、博物館、圖書館)館長沈渭顯搞文物調查時實地考察了很多烽火台,據他介紹,永泰城南北兩線有數十座烽火台。從北數依次為:永泰烽火台、首坐墩、二墩、雙墩、沙河墩、老水地、五座墩(山上主峰,向南北方向傳遞信息)、魔鬼峽、三眼井(三眼井與明長城相連,長城外還有漢代長城遺址)、百花灣烽火台(原名白話灣)、缸墩梁、青崖子、八袋水、土墩子(漢代遺址)、紅灣子(甘寧蒙結合處)、營盤水;永泰城南麵烽火台在水磨溝溝口,水磨溝烽火台向西為官草溝(是官方儲備糧草的地方)、豐樂、耿家墩、團莊烽火台;向西南有大墩窪烽火台;向西進入天祝草原,有滾子溝烽火台,向東南到達雷達站烽火台、韭菜溝、蓋博墩、三墩、單墩、石墩窪(由石頭壘起)、墩子溝、雙墩、沙河井墩、朱家莊墩、陶家墩、砂梁墩等。
這些密集的烽火台設計嚴密,與永泰城構成了一道嚴密的軍事防禦體係。
古代的烽火台都有定員士兵把守。這些軍士若全部由朝廷發給糧秣,耗資巨大。朝廷或許編排罪卒至此,也可能派一對夫妻共同去戍守,相當於服刑,刑滿釋放,允許其返鄉。很多烽火台距水源不遠,有耕種過的痕跡。
景泰通往武威的古道旁,有一處叫“老婆子水”的漢朝烽火台遺址,應該與婦女有關。
白銀地處騰格裏沙漠邊緣,幹旱少雨,很多村鎮地方都以水或與水有關的泉、池之類命,如紅水、黑土水、白茨水、胡麻水、娃娃水、營盤水、喜泉、中泉、尾泉、小馬蓮水、小營盤水、趙家水、幾米水、黑水、狼刨水、野狐水、大水頭、小水、井兒川、白水、馬飲水、大營水、朱家水、邵水、席及水、打拉池、常水、台子泉、喜集水、小水水、拉牌水、八道泉、蘆草井、牙溝水,等等。有些地名還源於與水有關的故事,“狼刨水”是野狼焦渴到極限時挖刨出來的泉水,“野狐水”就狐狸找到水源的地方。甘肅人說白銀“拉羊皮不沾草”,是說幹旱缺水,草木難以生存,拉著羊皮走路,也沾不到枯草葉。據說永泰城在清朝被嶽飛後代、名將嶽鍾琪改建為私家莊院,並上奏朝廷,說景泰十年九旱,請求免去百姓賦稅。這些地名、傳說、俗語都折射出騰格裏沙漠對氣候生態的嚴重影響。
晚餐時,軍政講了一個故事:黃河對麵的永新,某老農,妻子早逝,育有一子,栽培果樹上百棵,僅此一項,年收入超過五萬元。子成年,到景泰打工,每天工資80元,月收入大約2400元。戀愛,論婚,女方不願去農村。於是,子回鄉與老父親攤牌:要麼舍棄果園和老宅隨他外出打工(實際上等同於飄零),要麼各自為“活”。老父說他們可以在外打工、結婚,生了子女後送回老家,他幫著拉扯大。百年之後,祖產任由子媳處置。子堅決不答應。老農糾結,常常到古窯邊轉悠,有時到深夜。原來,其妻就在該窯中生下兒子。
老婆子水遺址與現代老農家庭故事看似無關,若探究,大概也有很多重合的悲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