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清晨,下雪了。大地銀白。景泰三館(文化官、博物館、圖書館)館長沈渭顯說山地路滑,考慮安全,不宜外出。
我們隻好在賓館裏圍繞景泰曆史文化、靈州道及駱駝客相關情況進行交流。
景泰東臨黃河,西接武威,南鄰蘭州,北依寧夏、內蒙古,處在黃土高原與騰格裏沙漠過渡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河西走廊的東端門戶。習慣上,談起絲綢之路都從“張騫鑿空”開始。其實在這之前,東西交通大道逐步推進。秦始皇修築鹹陽到六盤山腹地涇水流域的“馳道”,聯係北地郡與隴西郡。漢武帝時期設置“安定郡”(固原),開通連接黃河以南清水河穀通道與北方草原的“回中道”,又在秦朝焉氏塞基礎上衍生出漢代蕭關古道(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其走向大致有兩條:一是出長安,沿汧河、涇水過三關口,經固原、海源,在甘肅靖遠縣北渡黃河;二是出三關口,翻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北上,在靖遠縣附近渡黃河。
兩條道都經景泰直抵河西走廊。
曆史上的絲綢之路在安定時期基本走長安——涼州一線,有戰亂則繞道草原路。根據最新研究成果,草原絲綢之路更早,有學者認為至遲在夏朝時期就開通了。目前,這項研究還在進行中。無論如何,草原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這兩條大動脈或共同或交替發揮作用,保證了東西交通的進行。
景泰因其特殊理位置,融合了這兩大交通帶的特征。
據李孝聰《中國區域曆史地理》記載,絲綢之路北線東段是由西安、涇川、固原(原州)、海原、靖遠、北城灘、五佛寺、景泰、武威,然後一路向西。1974年,破城子甲渠侯官遺址發現一枚漢代裏程簡,書寫長安到坻池的十幾個地名及裏程,其中媼圍、居延置在景泰境內。學界認為媼圍就是蘆陽鄉窎溝古城,居延置可能是寺灘鄉三好村的白茨水。2013年3月25—28日,景泰縣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局、文化館組織邀請蘭州部分高校相關專家對景泰縣境居延置、會寧關、烏蘭關、烏蘭縣址、漢長城、索橋古渡進行考察,認為白茨水地形條件不像一處重要驛站。而景泰縣紅水鄉“老婆子水”則是一處較大古遺址,其南為設於漢代、明時重修的紅墩子烽燧,距窎溝古城距離與白茨水相仿,專家認為可能就是居延置。
居延置當與居延海得名一樣,曾屬於匈奴居延部轄地。
媼圍是是漢武帝在景泰設立的絲綢之路西過黃河的首個重鎮,其城“因山為寨、壘石為城”,故址在景泰縣城東蘆陽鎮窎溝村,東望黃河,南依米家山,北靠昌嶺山,絲綢之路穿城而過,經永泰、三眼井、蒿溝峴和土門墩通往河西。這是一條最早通往西域的綠洲道路。1982年,蘭州大學曆史係魏晉賢教授、馮繩武教授和省考古研究所張學正所長曾實地考察,認為窎溝古城遺址符合《水經注》、《明史·地理誌》相關記載吻合。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李並成教授多次實地勘察研究認為,窎溝古城的麵積不僅在其周邊高居榜首,是蘆塘古城的2.5倍,是永泰古城的2.1倍,而且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其他漢代縣城遺址中也是最大的。
關於城名來曆,沈渭顯說媼圍的“圍”偏旁也曾有“女”字,我推測媼圍最初可能是這一帶遊牧的少數民族女性首領,或許是眾多傳說中的西王母原型之一。漢朝實施拓邊政策,以夷製夷,建城池並以當地部落首領命名,也在情理之中。媼圍城在黃河西岸扼守渡口,西岸則有平川境內著名的鸇陰城、柳州城。鸇是一種猛禽,西漢以此為名,不知道也有深意?
忽然想起西漢時期著名的《鹽鐵論》。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舊曆二月,朝廷召集賢良文學等60多人到長安,與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就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以及屯田戍邊、對匈奴和戰等重大問題展開激烈爭論。賢良文學們請求廢除鹽、鐵和酒的官府專營,並取消均輸官。均輸和平準是漢武帝時期利用行政手段幹預市場和調劑物價的兩種措施。均輸就是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負責征收、買賣和運輸貨物,平準是官府負責京師和大城市平抑物價工作。後人稱這次會議為鹽鐵會議。西漢後期散文家桓寬根據會議記錄,加上與會儒生朱子伯介紹,整理成《鹽鐵論》。這部著作給我們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漢朝對鹽實行官府專營。鹽,是生活必須品,也是戰略物資。西漢以前,或許遊牧民族馱運鹽和皮貨、畜牧產品到中原交易。漢武帝向西拓展,也可能與控製鹽湖等產鹽地有關。倘若如此,媼圍古城最初建立的目的在於控製鹽,而非作為繼續西進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