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2月4日上午,媼圍,駱駝客和五佛寺(2 / 2)

景泰有白墩子鹽池,北邊騰格裏沙漠中有最早在戰國時期就開采的察汗池鹽湖。絲綢之路正式開通前或許就有鹽路、鹽道,張騫鑿空通西域,運輸鹽的功能並未喪失。後來,西夏雄踞西北,依靠豐富的鹽與北宋交換鐵、茶葉等物品。直到民國末期,察汗池鹽湖的青鹽還通過景泰沿寺、一條山等轉運站,運往新疆、隴東、隴西、中原、漢中等地。也穿越河西走廊到新疆哈密,駱駝客將低成本的鹽運往新疆,又從新疆帶回獸皮等特產。沈渭顯的爺爺沈儒溫生有四子:長子務農,二子經商,三子讀書,曾跟隨孫中山留學東洋,係同盟會會員,四子是地方紳士。二子專門經營駝隊,半年漢中半年哈密,規模最大時有60峰駱駝行走在這兩條運輸線上,創造了家族的興盛。與沈儒溫同時的景泰蘆陽人孫少卿依靠駝運輸發家,最多時候有100多峰駱駝。孫少卿威望高,影響大,在哈密、張掖、酒泉、武威及陝西等省都有號子,相當於今天的連鎖店。另外,五佛、營盤水、白墩子一帶也有駝隊。當地流傳:“白墩子人不種田,拉的駱駝駝的鹽。”

這些駝隊興盛都基於當地或騰格裏沙漠中豐富的鹽。不過,無論興盛到什麼程度,駝隊在物質生活上都很低調,他們奉行的原則是:“吃欠些,穿爛些。”

我的家鄉與媼圍古城——窎溝同名。“窎”意為?深遠、遙遠,從字形看,應該與鳥有關。家鄉距鸇陰城、柳州城大約五、六公裏,曾是絲綢之路東線北道支線,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搞農田建設時發現過漢五銖錢。村西南山上至今保存明朝烽火台,山丘也因此名為“峰頭山”。小時候,聽說那裏有駱駝放牧。父親(馮攀耀,屬龍,76歲)寫過一些有關駱駝客的見聞:

我能清楚地記事,從1946年起,當時窎溝村隻有幾十口人,耕種土地,除了能澆上山水和平整些的土地外,其餘全部是土山。山上長兩種柴,當地人叫黑柴、米星。這兩種柴非常耐旱,在我們這十年九旱的地方,其他柴草遇上特別旱年芽都不發,這兩種柴照常長,隻就是沒有雨水好的年份長的茂盛而已。

這兩種柴都是駱駝的最佳草料,駱駝吃草,麵兒非常廣。據我所知,就駱駝蓬一種不吃,其他什麼草都吃。

駱駝屬寒動物怕熱,夏天什麼也不幹,就在山裏放牧。夏天放牧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駱駝怕熱,一種說夏天儲存體膘。窎溝是放牧的最佳基地,響泉顧萬照家,駱駝每年都在窎溝地盤放牧,具體不知多少,可能有幾十峰。

我隻看到放牧情景,至於怎麼使用都是聽說,幾十峰駱駝趕到牧地隻需兩個人,一個做飯、看家,一個招呼駱駝。駱駝最好放牧,很有組織性,從不單獨亂跑,放牧人隻看它們吃草,晚上就地臥下。那時候狼很多,駱駝不害怕,但也警惕性很高,晚上一般臥在山頂,屁股對屁股,頭朝外。有時候半夜起來走,其他的全部跟上。記得1948年,它們跑到糧食地裏,把幾家棉花、糜子吃了。後來賠償。其中有我們的糜子,沒有讓他做賠償,不知怎麼駱駝背上有馱東西的口袋,頂了幾條了事。

駱駝冬天起長途運輸。拉駱駝在我們本地,每人拉六峰為一組,這都是指長途運輸。當地長途運輸路線,從條山至漢中,一個冬天能走兩趟。那時候,長途販運就是駱駝,它有很多特長,幾天不吃不喝也能照常行走。另外不用住店,休息時隨便找一塊場地就行;再一個特點是馱的多,能馱四至六百斤。駱駝看去笨重,事實非常靈活,幾百斤的東西,怎麼能搭到它的背上?難以想象!其實,很簡單,叫它臥倒,把所馱東西搭上去再起來上路,這是其他畜類辦不到的。

據拉過駱駝的人講,拉駱駝是非常吃苦的一門差事。因為都是冬天出行,又不住店,駱駝客有職業病,大部分有氣管炎。

我們小時候成天在山裏放驢、挖柴,和駱駝打交道也就多。我知道有兩位民勤人,一位姓吉,一位姓王,兩位老漢都沒有家小。他們給民勤一家大地主家拉駱駝,不知因啥轉到顧萬照家,直到解放也沒回老家。後來駱駝逐漸沒了使用價值,他們也沒有什麼專業,人也老了,落戶到寶積鄉賀家川村,落在寶積鄉的還有好幾個。

記得解放前民勤縣叫鎮番,是否屬實?傳說解放前民勤有一家大地主,姓啥我忘了,他家有一萬峰條駱駝跑運輸。落戶寶積鄉的兩位就是那家夥計,這些消息都是駱駝客傳遞過來的。顧萬照家是寶積鄉最大的地主,為人厚道,給他幹活的人就能呆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