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2月6日,長城,勝金關,石空寺2(3 / 3)

與阿爾泰山、祁連山、陰山等名山一樣,賀蘭山幾乎一直處於承領戰爭狀態。關於賀蘭山,自古就有“駁馬”和“賀賴”之說。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記載:“山多樹林,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後世沿襲,並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說;《晉書·四夷列傳》則有關於“北狄”記載:“其入居者有屠各種……賀賴種……凡19種。”宋朝胡三省注疏《資治通鑒》說“蘭、賴,語轉耳”。當代學者殷憲研究認為賀賴係鮮卑族支破多羅部族名和姓氏簡稱多蘭之名的口語音轉,又異譯為賀蘭等。破多羅部是眾多鮮卑分支的祖族源。公元216年前後,匈奴從漠北遷居並州(今西),眾鮮卑部落隨後遷居匈奴故地,分為兩支:一支史稱賀蘭部,與鮮卑拓跋部遷居大陰山(今內蒙古中部);另一支仍稱破多羅(又稱賀賴),隨匈奴南遷並州。公元前272年,秦軍擊潰義渠戎,賀蘭山地區納入秦帝國版圖。其後與匈奴交互占據。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李息率軍北擊匈奴,再次將中原軍事力量延伸到賀蘭山。公元284年—287年,匈奴再次內遷,引發北方民族大調整,居河套的各鮮卑部族被迫南走西遷。原居乞伏山(今賀蘭山)的鮮卑乞伏部南徙牽屯山(今六盤山)。破多羅作為匈奴屬部入居乞伏山。於是,因破多羅部簡稱賀賴山、苛藍山、賀蘭山,隋初確定為“賀蘭山”,流傳至今。唐時,突厥、吐蕃和回紇占據賀蘭山。

從寧夏南下甘肅,有平羅、鎮羅、榜羅、上羅、下羅等地名,曾請教語言學家雒鵬教授,他認為“羅”是蒙古語“拉”的轉音。再遠點,會不會來源於破多羅?

賀蘭山自然資源豐富,山前衝積平原遼闊,可獵可牧,也可據險禦敵,是遊牧民族的天堂,所以自古以來就是群雄角逐的戰略要地。如今天,這些民族的喜怒哀樂都煙消雲散,唯有鑿刻在岩石上的一幅幅岩畫、組合畫訴說著當年的生活與夢想。賀蘭山岩畫既有個體圖像,也有組合畫麵;既有人物像、人麵像,又有動物、天體、植物符號和不明含義的符號,還有描繪遊牧、狩獵、械鬥、舞蹈、雜技等場景的畫麵。

我們抵達蘇峪口時,冷風嗖嗖,暮色四合。兩隻喜鵲叫個不停,聲音清幽,孤寂。參觀時間隻有半小時。2012年9月,我曾在寧夏博物館看過岩畫展,聯想頗多,一直渴盼實地考察。現在,又不得不擦肩而過。大地處處有精華,而時間不多一分一秒,奈若何?

遙望白雪皚皚的賀蘭山,心潮澎湃。太陽意外從雲層間露出麵龐,與冷峻山脊、烽火台構成一幅雄壯而溫婉的美麗圖畫。我想,那是古老歲月中遊牧過的各個名族的生民之靈、萬物之靈以主人的姿態跨越時空,向我們問好。

驅車返回時,一路下坡。賀蘭山之高峻,由此可見一斑。

晚上,與薛正昌兄及寧夏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馬建軍、《寧夏師範學院學報》主編方建春等文化界朋友聚談,向他們請教很多靈州道及長城知識,擬定要聯合搞一次文化考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