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長、《西夏研究》主編薛正昌先生打來電話,得知我們還在勝金關、石空寺一帶流連徘徊,頗為吃驚。匆匆聊幾句,就上路了。經過石空鎮、白馬湖、廣武村、旋風槽、陳袁灘等地到達青銅峽市郊。很早就知道建於西夏、興盛於蒙元的青銅峽108塔,但現在隻能遠望,行注目禮。
青銅峽是牛首山與賀蘭山之間一段陡峭山穀,黃河從中穿過。我們停車,觀察一陣周邊地理環境,過吳忠葉盛黃河大橋,到吳忠市,寬闊的開元大道把我們帶回大唐時代。
黃河是中華民族母親河,在此地就不是一種概念,可感可觸。
吳忠市地處寧夏平原腹地,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水洞溝遺址證明早在三萬年前就有羌、戎等古代遊牧民族在此放牧。考古發現與研究證明東西文化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接觸。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誌華發掘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屬於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婁哇石器。接著,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和新疆等地先後發現勒瓦婁哇石器遺址。這些考古研究成果證明早在10萬年前就有一支掌握勒瓦婁哇石器先進技術的人群經過中亞草原到達新疆,之後又到寧夏水洞溝、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他們行走的路線大體與草原絲綢之路重合。有些學者將西方向東傳播石器技術的道路稱為“史前石器之路”。
這支“歐亞舊石器工業技術革命”大軍幾乎橫穿歐亞大陸的北部,估計很受當地先民歡迎,所以才能夠長驅直入。2013年10月底我到韓國開會、考察時,看到《史記》、《漢書》稱為塞種、尖帽塞人或薩迦人的斯基泰文化遺址,現在想來,一點都不奇怪。斯基泰人是史載最早的遊牧民族,遊牧地從俄羅斯東部一直延伸到內蒙古和鄂爾多斯沙漠。
10萬年前,一支掌握先進石器技術的西方人如何穿越騰格裏沙漠,經過勝金關或赤木關(即三關)到了水洞溝?是引進的特殊人才,還是用大量牲畜交換到的俘虜?他們初期到達黃河綠洲時,有沒有喜鵲好奇地問這問那?這一切,都成了化石般謎團。
水洞溝文化開啟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在寧夏大地上的碰撞曆史。此後,在漫長的歲月演進中,這種碰撞逐漸從遊牧民族之間轉向同農耕民族之間,使這裏成為兩大文化曠日持久的交彙融合地帶。2015年2月6日的午餐——羊肉麵片也能體現出這種融合的影子。
因是陰天,光線時暗時明,感覺夜幕隨時會突然滑落。我們本來打算要參觀吳忠、靈武博物館,但考慮到原來的行程安排,決定直接前往賀蘭山考察岩畫。
繼續走201省道。這條道路與新修高速最大不同是沒護欄,兩邊有綠化帶,透過排列整齊的樹林能望看到休閑度寒假的田野。槐樹、沙棗樹、楊樹上的橢圓形鵲巢很多。也有喜鵲忽然從樹枝間竄飛出來,做秀似地滑翔到對麵荒草叢裏,駕車的軍政明顯吃了一驚。也好,它們提醒駕駛員別超速,要謹慎。
鄰近銀川郊區,上環城高速,之後走一段109國道,終於在灰暗天空下看到了賀蘭山的姿影。隨著地勢抬高,樹林逐漸減少,很快就剩下點綴著矮生植物的礫石灘。這些礫石、砂土是賀蘭山發洪水時衝帶過來,成為這座著名山脈的遼闊襟帶。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裏,東西寬20~40公裏,主峰也稱賀蘭山,海拔3556米,垂直分布著青海雲杉、山楊、白樺、油鬆、蒙古扁桃等665種植物,生存著馬鹿、獐、盤羊、金錢豹、青羊、石貂、藍馬雞等180餘種動物。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保護區,麵積6.1萬公頃。從中衛開始,我們就與賀蘭山若即若離,但南段山勢舒緩平坦,三關口以北則山勢較高,真正能夠阻擋了騰格裏沙漠的高寒氣流和沙丘東西,成為我國草原與荒漠、半農半牧區和純牧區的天然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