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臨下,建築群中的板雕、木雕、磚雕、石雕盡收眼底。木雕有佛坐像、菩薩坐像、韋陀騎馬像等,其中一塊鬆木板使用難度極高的透雕工藝雕刻“二龍戲珠”圖案,兩條遊龍頭之間有寶珠,珠上刻旋紋,周邊是火焰紋,顯示寶珠正在高速旋轉、燃燒。二龍雙目圓睜,張牙舞爪,同時撲向寶珠,而寶珠則在旋轉中猛然升高。龍須、龍角、龍鱗非常精細,龍頭聚於中,龍尾擺兩邊,活靈活現。石雕有石香爐、蓮花燈、瑞獸等。瑞獸長著牛頭角,鹿身子,羊蹄子,馬尾巴,人稱“四不像”。它雙目如珠,雙耳支起,張口嗚叫,表現出跳躍嬉戲的快樂畫麵。屋脊及飛簷兩側的磚雕刻有蓮花、蓮葉、藤蔓等圖案。頂端及四角處迎風林立的是傳說中龍之末子螭吻。這條魚形龍又名鴟尾,喜歡四處眺望,所以古代常安置在殿脊兩端。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
以前參觀古代建築,往往都是仰視。而在這裏則可以居高俯瞰,平視觀摩。這些造型和圖案都各自來龍去脈與文化淵源。劉櫻仔細觀瞻,拍了很多照片。
“石空燈火”曾是“中寧八景”之一。與敦煌莫高窟的開創一樣,也有美麗傳說,清時就在雙龍山一帶流傳:當初,夜暮降臨後,仙女駕雲而來,撒下光芒四射的珍珠瑪瑙為人間照明。有個青年求她留住人間。仙女拔下玉簪,讓她插入石山。言畢消失,玉簪變成金鑰匙。青年用它對準石縫輕輕一插,山崩地裂,山中飛出一座座宮殿。此後,黑夜降臨,燈火輝煌,鼓樂自鳴,仙女翩翩起舞。人們爬到山腰走進宮殿時燈息煙消,鼓偃舞停,宮殿竟是密如蜂窩的石洞,洞內佛像和壁畫。佛光從石洞射出,好似星鬥掛天空,“石空”因而得名。這個傳說故事中的一個細節很有意思:仙女的玉簪變成金鑰匙。牽強附會地設想一下,這是否包含著古老歲月中商道流通物品發生重大變化的信息?若果有更多證據能夠形成鏈條,可證明勝金關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向內地輸入玉石的主要關口之一。
雙龍山古稱石空山,根據傳說,應該先有種種佛教瑞祥,之後才開窟造像。“石空夜燈”不可見,隻有一座坍塌的烽火台穩坐山巔。我們沿著土路攀登被流沙覆蓋的石山。山上本來麵目應該是“青山無磣容”,因為流沙堆積,便滋生了黑柴、蒿草之類矮小植物,稀稀落落,散布各處。一隻喜鵲緊挨地麵,艱難飛進。它的羽毛被大風吹起。我駐足休息,觀賞它飛翔的姿態。可愛的家夥!
就這樣的環境
這樣的力程
我們飛呀飛
不管飛多遠,多高,
我們唯有長有一點自豪,
我們在飛!飛!
那怕很笨拙
我們在飛!
堅定地飛!
喜鵲似乎看穿我的心思,戛戛叫幾聲,似乎問我們幹什麼去。到山腰間,風越來越猛,幾乎逼人倒退。“白日有寒色”,寒風刺骨。我們低著頭,俯下身,徐徐上到幾乎與山丘融成一體的烽火台處。以石空山為界,東西兩重天。向西眺望,真切感受到騰格裏沙漠的威勢。堿灘、沙丘、風蝕台地構成的荒原,向野馬般桀驁不馴,無拘無束延伸,似乎把時間都遠遠甩到了後麵。仔細觀看,隱約可見幾座烽火台連成一線,向沙漠深處衝去。那也是長城勇往直前的走向,隻是天高地遠,看不清楚;向東望,是平坦溫順的黃河平原。明朝百姓高度警惕,耕牧時都要手持兵器,結夥成群,隨時防備從沙漠裏衝殺出來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