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2月7日上午,三關口,賀蘭山長城,樊家營子山口(2 / 3)

巍巍關城不再,隻有穀風嗖嗖。進入山口,因氣候變涼,積雪未化,汽車在河床邊的柏油路上緩慢行駛,我正好從容觀察兩邊山形地貌。賀蘭山一脈相承,十分陡峭,但到三關口處陡然平緩,地勢開闊,成為天造地設的關口、天塹通途,為阿拉善高原進入寧夏平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北出塞外的雄關,自古就是戰略要地。從西周時期經營涇陽,曆經秦、漢及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尤其是宇文泰等,更是注重。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西夏時也把西夏重要屯兵之地三關口(當時稱克夷門)作為突破口。明朝,蒙古韃靼和瓦剌等部經常從阿拉善台地進入賀蘭山赤木口。楊守禮、總兵官任傑奏請朝廷修築賀蘭山諸重要關口,在三關口從東向西設關三道:頭道關為主關,南北與長城主體城牆連接,夯土城牆起於北側山上,過關後向南蜿蜒;過頭道關順公路向西約2.5公裏即為二道關,現殘存關口南側山頭上一座夯土墩台;過二道關,向西行進,山穀漸趨狹窄,約2.5公裏,兩山相夾一道,溝水中分,山峰巍峨,穀底險峻,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十分險要。此即第三道關。我們小心翼翼走完二道關,即將出第三道關,接到張繼煉兄電話,說見車了,讓我們掉頭到三關口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