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2月7日上午,三關口,賀蘭山長城,樊家營子山口(3 / 3)

我們多了一次穿越三關、換個角度巡視嵯峨雄山的機會。

三關口還有個名字——赤木口,明代《赤木口關記》記載:

賀蘭山四百餘裏,蹊徑可馳入者五十餘處,而赤木口尤易入。昔人築關削崖以絕其道,立墩台,布戍卒守之。

可見赤木之名最早出現在明代。會不會是蒙古語譯名?我打電話請教土爾扈特後裔、新疆社科院學者才吾加甫老兄,他自言自語,嘀咕幾句,說好像不是蒙古語。我看地圖上阿拉善左旗有個地方叫“布日嘎斯太”,問何意。他脫口而出:是“柳樹”,新疆、內蒙古有很多地方都以此命名!我笑說,看來赤木八成是地地道道的漢語名了。

坡陡路滑,大約5公裏的返程更慢,感覺在曆史長河中跌宕起伏,直到看見張繼煉老兄身著藍色風衣佇立在風中向我們招手才回到現實。我們也泊車於路東當年三關口內“緩口可容百馬”之處。老友相見,興奮不已。雪風無形,卻硬如鋼鐵,尖,利,瘦,清,冷,韌,儼然古關驍勇勁旅,嚴厲抵製我們冒犯。如此嚴寒環境,容不得大家說套話、廢話,即可進入考察。以前,南北兩邊飛舞而來的長城將頭道關口切斷,向北沿山脊延伸的牆體以石塊壘砌,每段拐彎處都有墩台,牆、墩台已殘損,僅留部分基址;向東南延伸的長城較為完整,牆頂兩側築有女牆。修銀巴公路時,在“v”形穀底開出一道豁口,成為內蒙古與寧夏的交界地,長城內側,是寧夏2001年立的全國重點文物長城保護碑,外側是內蒙古2011年立的蒙漢雙語全國重點文物命長城保護碑。兩座碑相距不遠,但因冰雪覆地,行走困難,似乎當年對峙雙方鐵騎虎視眈眈、枕戈以待的險情依然存在。

大夥出關、入關,過足癮後,穿過一片短而窄得灘地,沿陡峭石山向著頂端長城攀登。山陡路滑,有些地方不得不俯身抓住矮生植物枯萎根莖借力。遇到平緩山坡,便不失時機地回首觀望。褶皺雄山、懸臂長城、烽火台、峽穀、銀巴高速、銀巴公路互為襯托,彼此支援,仿佛關西大漢壯懷激烈,執鐵板,撫琵琶,高唱大江東去。自古以來,多少操不同語言、著不同服飾的族群來來往往,膠著廝殺,爭奪不休。如今,鐵甲戰馬代之以魚貫而入、呼嘯而過的現代車輛。時代更迭之迅速,恍如煙夢,又似白駒過隙。

越往高處,風越猛,蕭蕭冽冽,如戰馬嘶鳴。我用手機拍照,動輒被凍死機。劉櫻、瞿萍將臉部包裹得嚴嚴實實,隻在眼部留出一道縫隙。楊文遠感冒竟然被意外凍好。我們躬身前行,氣喘如牛,每個人的清寒影子在雪山間來回拖曳。終於到達山脊,與長城殘體靠齊。俯瞰峽穀,咽喉要道之輪廓形態一覽無餘。放眼四望,目之所及,盡皆巨浪雪濤。東邊廣袤坡地以東的寧夏平原莽莽蒼蒼、漠漠迷蒙,近處巍峨雄山則大開大合,與它們承載的長城殘體一樣保持清醒、警覺。殘牆內外都有當年對峙雙方士兵走過的路跡:外側,入侵者要尋找突破口,內側,防守士兵隨時修補。雙方士兵巡防時會不會相遇?隔牆辱罵?互送禮物?比酒量?比舉重?比歌喉?比賽誰認識的麻黃、山桃花之類植物品種多?不得而知。所有喧囂都歸於清淩淩的雪山,歸於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