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容寺址附近有聖容寺唐塔、漢、明長城及沿線烽燧、西夏六體文石刻、聖容寺瑞像石佛(身)、元高昌王墓、元花大門石刻等。我們途中經過了金川水庫附近的明長城遺址、花大門石刻,不久就看到高聳於山巔的唐代佛塔。
周末,有人較多。古址處,正在大興土木,修建佛殿。我們瞻仰西夏六體文石刻。這是元代刻寫在河岸邊石崖上的六字真言,有八思巴文、回鶻文、西夏文、漢文、梵文、藏文。接著,即登臨像山,拜詣唐塔(大塔),它與對麵山上的小塔為現存保護最好的唐塔。兩塔均為磚塔結構,七級,中空。大塔高16.2米,內原有木梯通上,內壁有筆畫和文字題記,現已不存;小塔通高4.9米,造型與大塔一致。經曆千餘年,兩塔隔溪相望,威儀不減。
漢明長城貫穿禦山峽穀,向西綿延至永昌縣與山丹縣交界處的繡花廟。從像山西望,是較為開闊的毛不喇草灘及附近山上的兩座烽火台;東望,是逶迤連綿山嶺。聖容寺靜臥在禦山穀中段的一處幽靜小盆地上,得日月浩光滋養,聚東來西往脈氣,真是靈地!
宋人李複有詩讚頌:
應感雖無地,棲真自有緣。
寶坊開泗水,香露散秦川。
草亂遺庵廢,珠明舊相圓。
豐碑傳異事,細字刻誠懸。
接下來,我們要考察紅山窯鄉毛不喇大泉岩畫。《甘肅日報》主編室主任張臨軍的家鄉在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鄉毛不拉(喇)村,據他了解,甘肅有三處以毛不喇命名的地方,即平川、永昌和酒泉。毛不喇蒙古語,意為“濕地”。陳學仕說有專家翻譯為“苦澀的泉水”。打電話請教才吾加甫,其時(2015年7月7日上午11:56)他正在天山玩,說毛不喇意為“心壞了,壞死了”,蒙古人通常不說。據此,我懷疑是不是當年人們取名時帶有某種蔑稱,用法與曆史上的蠻、夷之類相似?待細考。1
長城在禦山峽中的毛不喇灘穿行。南北兩邊都是龍首山。禾苗青青,綠草萋萋。我們穿過紅山窯鄉毛卜喇村大片空闊古灘,到金川河源頭的大泉水庫。陳學仕的親戚尚樂帶路,翻山越嶺,走過一段異常艱難的路,終於看見書有“大泉岩畫”的石碑。天色向晚,我們擔心光線變暗,匆匆緣山尋找。石頭平麵規整者隨處可見,卻看不到一幅岩畫。金黃色的石苔倒是燦爛生動。尚樂連續打幾個電話問當地人,說就在這裏。於是,我們像岩羊那樣在石頭層次間創造道路,上山。張利強首先發現一幅岩畫,內容為騎射、遊牧。還有一幅,畫麵東邊是一位騎士和一位步行人射獵,西邊是四位身材窈窕的婦女跳舞。繼續攀登,上到峰頂,回顧山下河穀,一行人如同貼近地麵前進。河穀中有泛著亮光的細流,那是金川河上遊。居高臨下,可以觀察地形,旁邊還有一條平坦道路,徐永盛從那邊上來。返回時,又發現幾幅岩畫,模糊不清。大泉岩畫石質鬆軟,不及雕鑿曼德拉岩畫的玄武岩。
太陽落山,涼氣與夜色一同襲來。大家拖著疲憊的身子直接從毛不喇村穿越龍首山,進入河西走廊,向西經水磨關抵達永昌縣城。晚上,遲到了正宗的毛不喇羊肉、炒麥子、青稞搓魚子等等地方特色食品。
我學到的永昌、民勤話是“眼睛羞的不行。”想一想,生動傳神。
著名學者張德芳先生是永昌人,他性情似藍天,胸懷如草原,讓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