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趙萬鈞陪同我前往沙門口。車過黑河,一直往北走。地勢抬高,進了低矮石山丘陵間的穀地。這是通往額濟納旗的路。山口處,一道較陡的坡,沙子從北麵吹來,沉積於背風處,費一番工夫,車過了。山嶺豁口處,向北望,開闊遼遠。對麵是大青山,山之北,為海森楚魯。
這是河西走廊通往居延海的重要山口。
清風不停地吹,瘦硬堅韌。
與趙萬鈞登上山嶺,向南北兩邊遙望。臨澤有板橋,乃是當年駱駝客渡河處,高台並無紀載。據說固原出土文物,有建康軍飛橋人記載,不知是否與渡黑河有關。
返回高台博物館,等待寇克紅館長時,又細細看一遍文物,然後與他議定明年宣傳事。
10:30出發,再過黑河橋,穿越合黎鄉,沿黑河北岸縣路西行,途中見到黑泉鄉十壩村中的胡楊樹。時而可見沙丘,烽火台,和古城牆。天城古城兩段殘牆猶在。
過黑泉,羅城,天城,到黑河入合黎山處。
合黎山又名要塗山、羌穀,《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括地誌》:“合黎山,亦名蘭門山。晉隆安五年,北涼沮渠蒙遜欲圖段業,約其兄男成同祭蘭門山。”從名稱變化可以透射出曆代各民族的統治更迭。合黎山海拔1380—2278米,山北是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山南與祁連山遙對,兩山之間是河西走廊。據傳合黎山是古代昆侖山、上古燧人氏觀測星象、拜祭上天的三大處所之一(另兩處分別為湟中拉脊山、六盤山)。燧人弇茲氏在發明編織結繩,織皮卉服,合黎山開天辟地,結繩紀曆,以合黎山為漸台辟雍,立挺木方牙,仰觀北鬥九星,以織女星為北天極極星,以日月遮蔽為太陽回歸年周期,創立日月大山天齊昆侖文明。
燧人氏是三皇之首,傳說甚多,但與河西走廊、合黎山、黑河相連,則表明這裏在史前文化發展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前人們把所有動物都叫作“蟲”,燧人氏則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稱作“禽”,地上跑的稱作“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豸”。他還有“鑽木取火”、“燧石取火”、大山扶木紀曆、創立“氏族圖騰徽銘製”、大山榑木太陽曆等十項發明。
據傳說,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大鵹(li),少鵹和青鳥。弇茲合雄氏以玄鳥為圖騰,其三大族係合稱“三柯氏”,也稱三青鳥氏。他們以燧人弇茲為始祖,尊稱他為“伊薩姆”,或“伊薩姆那”,各分支的首領則稱“耶勞”。玄女部大鵹柯烏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肅張掖市北),其族屬又稱魁隗氏,分支甚廣。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遷徙,以居延海、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杭愛山)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於貝加爾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源)。一支沿阿爾泰山北麓西遷至東歐。一支由弱水西遷至阿爾泰山南麓烏倫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進入準噶爾盆地和塔裏木盆地。須女部少鵹柯諾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澤(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分衍出方雷支的盤古支,居於古浪(今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其分支東遷至西海之東賀蘭山,北躍陰山入燕然山、貝加爾湖,與柯約耶勞支會合;另一支由陰山向東進入灤河流域及東北平原;一支由六盤水進入北洛水,與柯約耶勞環江部為鄰。柯約耶勞後世為張姓,在挪得建有張國(今甘肅張掖市),另有一支,後來被賜封為楊姓,於環江上遊建元城(又作玄城)。
站在酷熱的合黎山口,真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寥滄桑感。正義峽兩邊山頂都有烽火台,且向黑河邊延伸。曆史上,匈奴人就從這裏進入河西,所以,中原王朝將此峽命名為“鎮異峽”,匈奴與漢朝軍隊在此長時間對峙。後來,才改為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