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4日上午,我和劉炘等人從從瓜州出發,中午抵達高台縣。在高台大湖灣與縣廣播電視局\\電視台的朋友盛文宏(高台縣廣播電視局局長)等聚談。那是首次到達高台,沒想到,高台境內有這麼大的天然湖泊——總共有23個。每天四月,天鵝經過,晚霞孤影,美不勝收。天鵝飛走後,青蛙開始活動,它們永遠也見不著麵,所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永遠都是夢想。之後,沿黑河流向,經過羅城、天城及明長城,進入合黎山正義峽中黑河澆灌的一片綠州。有位“村姑”名叫蔡文卉,2008年大學畢業,在祁連山一所小學任教,月工資600元。暑假,她幫助母親來幹農活,從天城村坐毛驢車一小時,到此勞動。我們離開時,蔡文卉的母親非要將杏子帶上。她們很開心。考察後我們前往山丹,路上拍攝到壯麗的晚霞。
那次考察路線正好與我本次前往瓜州的路線相反。
看看時間,已近12點,天氣悶熱。我們對著合黎山上的烽火台台吃甜瓜,一隻鷹在峽穀上空翱翔。黑河水少得可憐,由此穿過,便成流向居延的弱水。其地流傳,臨澤,高台一帶曾為湖泊,大禹鑿開合黎山。又說老子問道廣成子於北崆峒,不遇,遂到雞頭山。合黎山之黑山,為其問道處。
羅城鄉農民種植小西瓜,機器加工,去釀取籽。還有一種老番瓜,也去肉取籽。遇兩處作業地,一是黑河邊濕地,一是戈壁灘中砂坑,機聲隆隆,場麵頗為壯觀。酷署如烤,勞作辛苦!但漚爛腐化的瓜肉異常難聞。
從羅城鄉政府過橋,到黑河南岸,向西行。這是214道。古老絲綢之路,也走此,就近村莊。現今高速,312道,均取直線。沿途仍見烽火台。一帶濕地,延伸很遠。直到明塘湖水庫,路邊多紅柳,有的還在開花。西行一陣,濕地逐漸減少。過鹽池村,荒灘中顯出一片鹽湖及堆積如山的鹽。記得寇館長曾說有鹽道遺址經過地埂坡,明清時取鹽,必在此處。鹽池北部荒原,烽火台連成一線,似守衛鹽池。其後,遼闊荒原中隻有烽火台與幾處廢棄的現代工廠。後來,臨近公路,有雙豐烽火台,編號1~5,石碑顯示通往肩水金關!此次,與那著名遺址擦肩而過了!據漢簡顯示,該關當年甚為繁忙,出入關之商旅絡繹不絕,具體到人馬數及飼料供應情況。
之後一路馳騁,穿過城牆般高山,便到了高高的台地上,眼前出現黛色綠州。汽車下山,呈俯衝狀,可見我們行走在山畔!
下午兩點多,到金塔縣城,住進航天賓館。
8月9日清晨,吃碗羊肉粉湯,便去看展覽。金塔博物館講解員閻豔早早開門迎候,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快樂如蝴蝶,繞著大人飛。金塔史前文物中,多石器,一件玉鏟呈淺黃色,或為馬鬃山玉料,另一件是彩玉,可能出自阿拉善。彩陶以馬廠為最多。其中一件雙耳素陶罐,顯然是齊家的。金塔在漢朝曾設會水縣,當時的行政中心在黑河與北大河等水係彙合處,與著名的軍事管理機構肩水金關相距不遠。其地考古始於中瑞西北考察團,貝格曼在此發現漢簡。斯文·赫定在其大作《亞州探險八年》中詳細記錄這一代活動情況,經常提到毛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設毛目城(又稱高台分縣),1913年由高台析置立為毛目縣。1928年改為鼎新縣,治所在金塔縣城東北鼎新鎮),明水,馬鬃山等地名。居延漢簡史料珍貴,書法也很有特色。
肩水金關位於金塔縣城東北151公裏、地灣城約2公裏處黑河東岸的礫石戈壁灘上,為漢代邊塞關城,據學者考察,現存遺址關門為6.5 米×5米的兩座長方形樓櫓殘壁,最高1.12米,厚1.2米,樓櫓中間門道寬5米。兩側壁腳各殘存四根半嵌於牆內的排叉柱。樓櫓外築土坯關牆。塢在關門西南側,塢牆係夯土築成,厚70一80厘米,殘存處最高為70厘米。 塢西南角殘存烽台和方堡,堡門內有迂回夾道,兩側有住室、灶房、倉庫、中有院落。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出土漢簡 850枚;1973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又掘漢簡11577枚,其它文物1311件。出土實物有貨幣、殘刀劍、箭、鏃、 表、轉射、積薪、鐵工具、鐵農具、竹木器械、各類陶器、木器、竹器、漆器、絲麻、毛、衣服、鞋、帽、漁網、網梭以及小麥、大麥、糜、穀、青稞、麻籽等,還有啟信、印章、封泥、筆、硯、尺、木板畫和麻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