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卡河流經其地。魚卡河全場118. 63公裏,源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大柴旦鎮喀克吐蒙克山,開始南西西流,至馬海灘出山區,逐漸轉北西西流,經格爾木農場馬海分場時河道分流多股,主河槽進入馬海渠,出馬海渠過小兵營注入宗馬海湖。出山口前彙入魚卡河幹流較大支流有哈爾昆德、格奇策爾根、巴嘎拜勒旦爾河、伊克拜勒旦爾河和伊克策爾根河,出山口後,在小兵營有嗷嘮河彙入。9
魚卡曾是鄉,2005年撤銷魚卡鄉,並入柴旦鎮。我們過魚卡,魚卡河大橋,大柴達木湖,到大柴旦。大柴旦,蒙古語稱“伊克柴達木”,意為“大鹽湖”,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是柴達木盆地的“北大門” ,青新(315國道)、柳格(215國道)於此交彙。大柴旦曆史悠久,早在20000年前已有人類在這裏生息。現在,小柴旦便保留有舊石器文物遺址。
13點40分。我們在大柴旦縣用過餐,繼續東進。
下午,因為導航錯誤,我們穿越了德令哈市。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市區南30公裏的尕海湖蘊藏著豐富的天然鹵蟲資源;市區以西40公裏的柯魯克湖盛產草魚、鯉魚、鯽魚、閘蟹、蝦等。境內還有柏樹山、黑石山水庫、“外星人遺址”、懷頭他拉岩畫、“褡褳湖”等。
根據資料,懷頭他拉岩畫位於懷頭他拉鄉西北約40公裏處的哈其切布切溝懷頭他拉岩畫內。岩畫創作時間大約在北朝後期和隋唐時代,表現內容包括動物、人物、狩獵、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愛等內容。
德令哈是南絲綢之路主要輔道,也曾是吐穀渾生活地。吐穀渾(285―663),亦稱吐渾,是西晉至唐朝時期活動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遊穀地的一個古代國家,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為阿柴。吐穀渾王城──伏俟城又稱鐵卜加古城,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以北、菜濟河南,東距青海湖約7.5公裏。早期吐穀渾人信薩滿教,到後來佛教傳入吐穀渾。吐穀渾是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民族和國家,也有可能向臨近地區滲透佛教。誇呂可汗曾遣使至梁,求釋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經論,獲得佛像,及《涅盤經》、《般若》、《金光明講疏》等佛經。
2014年7月考察到西寧,參觀青海考古研究所,發現很多絲綢之路文物均出自都蘭。這次考察本來打算實地踏勘,但由於時間、路途原因,隻能遺憾地遙望了。都蘭(蒙古語意為“溫暖”)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隅,全境分為汗布達山區和柴達木盆地平原兩種地貌類型,戈壁、沙漠、穀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都蘭曆史文化源遠流長,從縣境東起夏日哈,西至諾木洪200餘公裏線上分布著近千餘座古墓葬和古遺址。截至2013年,從吐蕃墓葬出土130種絲綢品,還出土漢代中原地區製造的漆器、金銀器和古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及來自西亞和中亞的金銀器、彩色玻璃珠和銅香水瓶等,這些文物見證了都蘭的曆史和都蘭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穀渾遺址與自然風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觀相映成趣。魯絲溝唐摩崖石刻氣勢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著名的香日德班禪行轅隱落於綠洲叢林之中,香火繚繞。境內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見底,裸鯉群遊。世界罕見的貝殼梁、海蝦山印證了億萬年前大海和柴達木盆地的變遷。
原本夜宿德令哈,看看時間尚早,便弛奔烏蘭縣。
烏蘭縣位於青海省中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達木盆地東部,東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南與都蘭縣相連,西接德令哈市,北與天峻縣交界。早在周秦時期,烏蘭地區就是塞外羌人駐牧地。四世紀初,吐穀渾部遷至青海南部地區,隨後向北發展,烏蘭地區為吐穀渾屬地。元憲宗三年(1253年)起,屬吐蕃等處宣尉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東蒙古俺答汗第三次移牧青海後,不斷有成批蒙古人移居青海,烏蘭地區蒙古人逐年增加。清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巴隆部首領從東部牧業區招募漢族農民到烏蘭地區進行農耕,並教當地牧民農耕技術。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建省,烏蘭屬青海省管轄。湟中、湟源、化隆等地的部分回、土、撒拉族農民,為抗拒蔣介石、馬步芳橫征暴斂,成批至都蘭,形成希裏溝、賽什克等小塊農業區。
這天朝發瓜州,暮到烏蘭,行程超過700公裏。烏蘭風大,涼爽,似秋天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