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自烏蘭出發,經過茶卡鹽湖,繞青海湖西南緣。
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即藏語“青色的海”之意,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北魏時青海湖周長號稱千裏,唐代為400公裏,清乾隆時減為350公裏。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公裏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公裏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麵水位3205米,湖麵積為4800平方公裏; 2013年8月,青海湖湖區麵積為4337.48平方公裏,最長約104公裏,最寬約62公裏。2014年8月,青海鳥種記錄為222種,分屬14目35科,主要有斑頭雁、棕頭鷗、魚鷗、鸕鶿、鳳頭潛鴨、赤麻鴨、普通秋沙鴨、鵲鴨、白眼鴨、斑嘴鴨、針尾鴨、大天鵝、蓑羽鶴、黑頸鶴等。
唐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攻陷張掖,張掖太守樂庭環、尚將軍及馬雲奇等要員和幕僚全都被俘。有名的和尚遊大德同時被俘。吐蕃將樂庭環、尚將軍等軟禁在灌水(今臨澤縣黎園河)上遊風景區,馬雲奇、遊大德等押解到青海臨蕃(青海西寧西多巴)。他們先被押解到青海湖北麵,兩年後又轉至湟水河畔的臨蕃城(西寧西多巴)。根據敦煌藏經洞發現的詩稿,馬雲奇所走路線是:張掖—扁都口(大鬥拔穀)—青海湖北—臨蕃。進入大鬥拔穀時,寫有《至淡河同前之作》:“念爾兼辭國,緘愁欲渡河。到來河更闊,應為涕流多。”到達青海湖北部,又寫了著名的《白雲歌》,第一次用詩歌語言描繪出青海湖的壯麗畫卷。到臨蕃,他看到同僚成為俘虜,感傷不已,寫了《諸公破落官蕃中製作》:“別來心事幾悠悠,恨續長波曉夜流。欲知起坐相思意,看取雲山一段愁。”他還給舊主寫了一首詩《贈樂使君》:“知君桃李遍成蹊,故托喬林此處棲。雖然灌水淩雲秀,會有寒鴉夜夜啼!” 1
看到共和的地名,我想起唐朝在這一帶進行的大非川之戰。唐總章三年(鹹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與吐蕃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四鎮,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曠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作戰。切吉平原位於青海湖南,海拔在4000米左右,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確實乃青海之要津。
663年,名將蘇定方剛從朝鮮戰場回來就被派到安西,667年死於軍中。裴行儉因反對冊封武昭儀之事也被調出京城做安西都護,669年調回京都。這段時間,吐蕃於唐朝開始在青海、西域兩邊較量。吐蕃方麵主要競爭對手是論欽陵。論欽陵,全名(噶爾·欽陵讚卓)吐蕃大臣、將軍,姓薛氏,欽陵兄弟五人皆有才略,兄早亡,弟弟分別為讚婆、悉多、於勃論。他們的家鄉在跋布川(又名匹播城),故址在今西藏瓊結。《新唐書·吐蕃傳》:“其讚普居跋布川或邏娑川。”吐蕃前都城,後遷至邏些。瓊結藏語意為“房角懸起多層”,地處喜馬拉雅山北坡、西藏南部山南地區、雅魯藏布江中遊南岸的瓊結河穀地帶,全縣地形三麵環山。物古跡眾多。那裏除了孕育出讚普王族,還有噶氏家族。其中奠基基業者是欽陵之父祿東讚,其人“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製,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曾赴長安為鬆讚幹布求親。650年,鬆讚幹布逝世,芒鬆芒讚繼位,祿東讚攝理政務。667年,祿東讚去世,欽陵掌握朝政。吐蕃語稱宰相為論,欽陵實為吐蕃宰相,故史稱論欽陵。670年四月,欽陵吐蕃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聯合於闐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切斷唐朝到西北一線以至中亞交通。此前,吐蕃擊潰吐穀渾,進逼河湟。唐廷從朝鮮戰場調薛仁貴、郭待封征吐蕃。672年四月初九,唐朝以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反擊吐蕃軍,借護送吐穀渾主回國名義率兵五萬征伐吐蕃。唐軍出發地點當在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這年八月,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今海南州共和縣切吉草原)。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喀拉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吐蕃也早有準備,欽陵親自從安西移部青海,統所部四十萬大軍駐紮於大非川西南,以逸待勞。兩軍在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城(今海南境之黑海),以待後援。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製,擅自率領所有軍隊輜重向烏海而進,欲爭功。中途被欽陵率二十萬蕃軍截擊,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率部急退大非川。欽陵集兵四十萬圍殺,以絕對優勢大敗唐軍,薛仁貴“與欽陵約和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