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8月12、13日,羌中道大穿越2(2 / 2)

此戰雖然名為“大非川戰役”,實際上勝敗決於烏海。烏海(托索湖)自古就是青藏高原上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就經過這裏,這裏海拔在4000米左右。薛仁貴此戰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此戰,吐蕃軍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其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給不暢,尤其軍中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與大唐分庭抗禮,吐穀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製,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675年唐重新控製西域安西四鎮。

大非川之戰後唐軍守河源(位於今青海省東北部)。

唐朝時婁師德曾在西寧、平安、樂都、蘭州等地“知營田事”。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早年以進士及第授江都縣尉,累次遷官至監察禦史。674年,他以文官從軍向西討伐,屢有戰功,遷官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今青海樂都西南)司馬,知營田事。678年春天,唐高宗以中書令李敬玄替其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撫大使、鄯州(樂都)都督,工部尚書、左(一說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吐蕃聞訊,以大論噶爾·欽陵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樂都南)交戰。九月,李敬玄與工部尚書劉審禮統兵十八萬抵青海湖,欽陵率軍迎戰。唐軍前鋒部隊打敗,劉審禮戰沒,李敬玄“狼狽卻走”,屯兵承風嶺(今拉脊山一帶),靠泥溝而守寨。欽陵指揮蕃兵從高崗往下攻打,唐寨岌岌可危。左領軍員外黑齒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襲擊吐蕃營寨,驚退蕃軍,李敬玄才得以率軍返回鄯州。唐朝派監察禦史婁師德出使吐蕃去講和,欽陵派弟弟讚婆在赤嶺(今日月山)迎接這位唐使,並相約互不相犯。唐高宗遷婁師德為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今青海西寧一帶)司馬,並知營田事。從此,婁師德成為抗蕃名將。679年二月,芒鬆芒讚去世,欽陵與芒鬆芒讚之子器弩悉弄舅父麴薩若擁立器弩悉弄為讚普。680年,吐蕃軍進攻河源(青海省東部),被唐將黑齒常之率軍擊退。黑齒常之經略河源,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戰守有備。681年,論讚婆率軍3萬屯良非川,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率3000騎兵在良非川(共和西南)大敗吐蕃軍。682年五月,噶爾·欽陵率眾進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鬆、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東)等州。十月,入寇河源軍(唐朝駐軍之一,軍治在青海西寧附近),婁師德率兵進行反擊,雙方在白水澗(青海湟源南)相遇,唐軍八戰八捷。婁師德受封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與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在河源一帶共禦吐蕃。690年,升為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仍舊知營田事,他主管營田十餘年,積穀數百萬斛,得武則天嘉獎。692年,拜夏官(兵部)侍郎判尚書事。次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武則天又任為河源、積石(今青海貴德西部)、懷遠(今地不詳)等地軍隊及河、蘭、鄯、廓等州(蘭州以西、青海湟源以東地帶)的檢校營田大使。後又內遷秋官(刑部)尚書,轉左肅政台(即禦史台)禦史大夫。696年,欽陵同弟弟讚婆統兵在素羅汗山(今洮州一帶)遭遇前來征伐的唐軍。開戰前,唐軍統師王孝傑曾致書欽陵,並贈以粟米、蔓菁籽各一袋,書信聲稱:“吐蕃之軍旅如虎成群,如犛牛列隊,所計之數吾亦相當。諺雲:量顱縫帽,量足縫靴。……天降霹靂,轟擊岩石,岩石再大豈能相比?”欽陵複信答道:“小鳥雖眾,為一鷹隼之食物;遊魚雖多,為一水獺之食物。麋鹿角雖多,豈能取勝;牛角雖短,卻能取勝。鬆樹生長百年,一斧足以伐倒;江河縱然寬闊,一(扌庹)之革舟即可渡過。青稞稻米長滿大壩之上,卻入於一盤水磨之中。星鬥布滿天空,一輪紅日之光,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以燒光高山深穀之所有果木樹林;一股泉水源頭爆發山洪,足以衝走所有壩上的果木樹林。滿地土塊之中,若使一石滾動,請觀此一石破碎,還是巨大土塊破碎?……你們之軍旅實如湖上之蠅群,為數雖多,不便於指揮,與山頭雲煙相似,對於人無足輕重也。吾之軍丁豈不是猶如一把鐮刀割刈眾草乎?犛牛雖大,以一箭之微,射之難道不能致死乎?……”雙方交戰,唐軍大敗,王孝傑被免為庶民,婁師德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697年,婁師德複官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698年,遷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次年,官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依舊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招撫吐蕃事。699年八月卒於會州(今甘肅靖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