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高速發展1(1 / 2)

來年三月,茂林鎮新政府大樓落成。後來的地方誌記載,這標誌了茂林鎮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新時期。

首先是第一產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全鎮旱地全部改種高粱,由酒缸的茂林白酒廠統一收購,農民是真的增收了,所以積極性也起來了。秋高粱一收,春高粱自覺就種上了,無須再費口舌。周猛老婆的溫飽養殖公司,五個千畝養殖計劃,落到了實處,從而帶動了養殖高潮,接著她又搞起了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了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產。

其次是第二產業生機勃勃。回龍新村與國道的壁障於年前打通,回龍新村的土地,一下成了緊俏品。因為集體土地不允許買賣,所以新平整出來的土地,被租了出去,最開始是個別商戶用來做汽修生意,不想漸漸地竟然成了氣候,有人開始賣汽修產品。其間,幾個溫州商販找到鎮上,提出要在這裏建設一座汽貿城。這是我以前沒有預料到的,最開始我是想把土地平整出來,要嘛是通過轉變土地性質,將地賣出去修房子,要嘛是將之建設成為一座建材城。但是既然這麼多人看中了這裏賣汽車配件,說明這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市場的選擇,比行政命令式的經濟模式,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我同意了幾個溫州商人的請求,讓他們帶資進場,修建汽貿城:“要求隻有一個,規劃要好,裏子麵子都要靚。”

幾個重度汙染企業的廠房也建好了。因為是我一手一腳在建設,所以建廠之初,我就預留出了汙染處置地塊,要求幾個廠子必須先安裝治汙措施,然後才能生產。這幾個廠子,最開始還拿著雞毛當令箭,說這是省裏的重點項目,意思還想不買賬。“敢?!”我虎目一瞪,一個電話打到茂林鎮創衛辦,領頭羊藍根同誌風風火火帶著浩浩蕩蕩的群眾就去堵了門。“我們要的是長遠發展,我們不要斷子絕孫!!!”群眾們舉起拳頭聲如潮湧,堵了一個月的門,廠方終於下了軟蛋。

治汙後的幾個廠,要說百分百對茂河生態沒有影響,那是吹牛,但是影響不是很大,還不至於毒死一河的魚。不過,“有汙染”這樣的好事情,不能白白浪費。我請了省報的記者來,本著“誇大事實,敲詐到底”的戰術,狠狠敲了景農田一筆。省裏追加了治汙預算8000多萬。至於治理到底有沒有效果,我的檢驗方式很簡單,那就是讓創衛辦去請這幾個廠的真正主人,親愛的陸少華先生,在廠子治汙後的出水口舀一碗廢水喝。“能喝,就說明治理成功了;不能喝,就說明沒成功。”藍根說得很堅決,群眾們響應得也很徹底,僵持了幾日,陸少華還是喝了那麼一小口。

群眾們現在對環保的認識是切實的提高了。不提高不行啊。因為他們的子女不是在茂林中學上學,就是在茂林煤礦子弟校上學,茂林電視台那位被我改頭換麵的陳波茶館的說書先生,天天在電視上海了吹不環保的危害,別說群眾了,我聽了都膽顫心驚,比如什麼吃了有汙染的水要得癌症,被汙染了土地種的莊稼吃了要死人一類的,讓人毛骨悚然得很。

第三,是第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三四萬的工人在茂林鎮落戶,直接撬動了茂林鎮的第三產業。這幾個廠的工人,人均工資大約在3000左右,換句話說,每個月,大概有1個億的現金在茂林鎮流動。就是這1個億,撬動了服務業的發展。陳波的酒店,要不是茂林鎮政府長期預定了幾間房,有時候省、市、縣來人,還住不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