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掉其神話成分,這幾部史書均提到秦文公在陳倉北阪獲得陳寶後,即在其地建立陳寶祠,以祭祀供奉陳寶。那麼,秦文公何以會對陳寶如此敬重,竟至於立祠來祭祀。我以為,這與周王室的衰微、秦國勢力的逐漸坐大,進而圖謀取代周王朝對天下的統治有相當大的關係,並且以後的秦國曆史的發展進程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新的曆史轉型時期,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周王室對全國的統治力日漸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則不斷坐大,諸侯之間戰爭紛起,爭霸鬥爭不斷。先後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的春秋五霸相互爭雄局麵。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兩國也加入了進來。秦國自然也不例外,其爭霸野心隨著秦國國勢的不斷強大而日趨強烈。春秋初期,秦自被封為諸侯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與西戎鬥爭,即迅速占領了今陝西關中西部,而這裏正是周王朝的龍興之地。在中國古代,京城與龍興之地往往就是一個王朝的象征,因而岐西的占領成了秦國取代周而統治天下一個原動力。隨著社會曆史進程不斷發展,中國的大一統局麵在戰國時期也日趨明晰,原先眾多的諸侯國逐漸統一於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強國手中。商鞅變法100餘年後,秦國滅掉六國,最終統一了天下。

當時的天命思想觀念的作祟,是秦希望取代周的統治的另一個原動力。周人認為國君乃“上帝之子”,代表上帝以統治天下臣民,故稱國王曰“天子”。春秋初年,秦襄公“自以為主少?之神,作西?,祠白帝”。秦文公東獵於?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證,君其祠之。”於是文公作??,用三牲郊祭白帝焉。秦在建國之前,從未有過祭祀“上帝”之舉,建國之始即祭“上帝”,而且認為夢黃蛇自天而降是“上帝”降臨的征兆,並立祠以祭,顯然把自己作為“上帝之子”,此舉置周王室於何地?文公“十九年,得陳寶。”即於陳倉北阪祠之,而不將其歸還於周王室,其目的是不言而喻了。

當時流行的五行相克說,是秦希望取代周王朝統治的第三個原動力。區別於當時中國南方楚地流行的“道”創造宇宙說的理論,中國北方開始流行另一種宇宙創造學說,這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為基本元素解釋宇宙萬物結構的“五行”說。而五行又互為相克,即: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又火尚赤、水尚黑。故秦文公獲黑龍,以為水瑞,秦始皇帝自謂為水德也;周則為火德,“(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覆於下,止於王屋,流為鳥,其色赤,其聲魄雲”。《史記?集解》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鄭玄說:“赤者,周之正色也。”白尚金,白色是殷商王朝的象征,白魚躍入王舟中,火克金,寓意周武王將打敗商紂王而擁有殷商的天下。同樣,“二童子為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二童子化為雉,雌上陳倉北阪,為石。”為秦文公所得,即水克火,是說秦將稱霸而後代周擁有天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史記》成書於漢武帝時期,司馬遷是西漢中期人。秦漢之際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強盛時期,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最為發達時期,在中國本土原始宗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道家神仙思想此時大為盛行,秦文公獲得陳寶一事的神化即是這種神仙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它為秦取代周的統治披上了一層神秘而又合理的外衣,作為這一時期的上層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司馬遷自然也受到了這種道家神仙思想的濃重影響。故而,在他撰寫《史記》時即將許多當時的神話傳說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