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盛不但自己“好文學”,“通涉經史,尤善文義”,而且對發展文化和教育事業也很重視,建國後,他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又立泮宮,增高門學生五百人。”泮宮,亦作?宮,古代學宮。西周諸侯所設大學,《禮記?王製》曰:“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西周天子所設大學),諸侯曰?宮。”他興建學校,為西涼培養人才。麵臨著“南涼”與“北涼”的侵擾,他堅持振軍經武,勵精圖治,經過武昭王李玄盛十餘年的積極經營,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國內康富,使西涼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關於李玄盛的籍貫問題,據《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記載:“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也,漢前將軍廣之後。”而《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記載:“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人。”同書還記載:李玄盛是漢前將軍李“廣之第十六世孫”。《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史記》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也記載李廣為隴西成紀人,可是《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又記載:李“廣曾祖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於素昌,素昌即狄道(今甘肅臨洮)也,眾寡不敵,死亡,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於狄道東川,遂家焉。”也就是說從李廣的祖父伯考(即李玄盛的第十八世祖)那一代起,成紀李氏就有一支落戶於狄道了,而李玄盛就是出自狄道這一房的後裔。筆者曾聽家鄉老人講過,在今臨洮縣城北關,原來有一塊“西涼武昭王李公諱?之故裏”的大石碑,20世紀50年代修蘭臨公路時被毀,雖然該碑為何人所立、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就從石碑的存在,再結合曆史記載分析,以拙之管見,李玄盛應為隴西狄道人。

李玄盛以緯世之量,為群雄所奉,兵無血刃,遂起霸業,乃修敦煌舊塞。在位十七年,病歿,國人上諡曰武昭王,據《元和郡縣圖誌》卷四十《隴右道》下記載:“西涼武昭王陵,在縣(酒泉縣)西十五裏。”曰建世陵,廟號高祖。生十子。世子譚早卒。妻,尹氏,天水冀(今甘肅省甘穀縣南)人,據《晉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六十六《列女》記載:涼武昭王李玄盛後尹氏,“幼好學,清辯有誌節。初適扶風馬元正,元正卒,為玄盛繼室。以再醮之故,三年不言。撫前妻子?於己生。玄盛之創業也,謨謀經略多所毗讚,故西州諺曰:‘李、尹王敦煌’。”武昭王歿,次子歆繼位。

後主歆,字士業。武昭王薨,府僚奉為大都督、大將軍、護羌校尉、涼州牧、涼公,改元嘉興。四年,改元永建。是年(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不聽母後尹氏及武衛將軍宋繇之固諫,率步騎三萬東伐,戰於懷城,為蒙遜所敗。左右勸其還酒泉,不從,勒眾複戰,敗於蓼泉,為沮渠蒙遜所殺。至此,西涼被北涼沮渠蒙遜所滅。武昭王以晉安帝隆安四年立,後主至晉恭帝元熙二年亡,據河西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