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僅僅十天之後,袁崇煥與崇禎就開始相互失望了。
山海關下,斜陽夕照,古老的長城邊傳來了士兵搏鬥的聲音,那不是敵我之間的廝殺,而是大明軍內部發生嘩變!
總兵軍官被手下綁在梁柱上,軍隊分成了兩派,刀劍相對。
“住手!你們想造反不成?”身材高大的遼東兵叫喊著。
“日你個龜兒子!四個月不發糧餉,我們兄弟們怎麼活!”那是南方來的四川兵,惡狠狠地指著對麵的遼東兵叫罵。
“糧餉是朝廷下發的,我們今天才剛領到四個月前的銀兩,我們有什麼辦法?”遼東兵辯解到。
“少他媽廢話!憑什麼發給你們不發給我們?難道我們不是朝廷的兵士?我們四川兵就該餓死?”四川兵蠻勁發作,紛紛舉起兵器,“龜孫子的,老子早就在這受夠窩囊了!兄弟們,上啊,砍了遼東兵!”
這是發生在山海關的又一次軍隊嘩變,因為糧餉不足,軍士內訌,加上分配不均,南方兵與北方兵發生了激烈衝突。在山海關這樣的國防第一要地,竟然拖欠四個月的糧餉,可見明朝的腐化觸目驚心。
袁崇煥前腳才到山海關,後腳就發生內訌,讓他頭疼不已。麵對此情此景,他憂慮地歎道:“軍心不穩,莫說去襲擊清兵,若是此刻滿洲人攻來,這山海關如何守得住?”
無論如何,糧餉都不能再拖欠了。袁崇煥立刻上奏折,懇請中央政府下撥銀兩,緩解軍士內部矛盾——而這,刺激了崇禎皇帝的軟肋。
和明朝的曆代皇帝一樣,崇禎皇帝很好地繼承了先祖們吝嗇苛刻的基因,在麵對朝臣索要錢財時總是心懷芥蒂,討價還價,大打折扣。他童年孤獨寂寞的環境養成了這種刻薄寡恩的心理,他小氣,敏感,多疑,每每聽到大臣們索要正規銀餉時,他都神經質地以各種借口拖延、推遲,即使是他最信任的督師袁崇煥,他也不願意因此“破費”——況且,大明前幾位皇帝的橫征暴斂,奢侈消費,已經讓國庫空虛了。
袁崇煥的奏折呈遞上去,半個月也未等到答複,在此期間,山海關又發生兩起兵變。這樣的軍隊,如何能與清軍交戰?
最後,崇禎皇帝終於答應,支付一部分拖欠的糧餉,以解燃眉之急。然而,他對袁崇煥三番兩次的催促產生反感,他問朝中大臣:“遼東糧餉真的那麼急缺嗎?”
朝中小人挑撥道:“古有良將張巡誓死守城,與士兵們吃野菜挖白薯,如今遼東政局平穩,竟然接連發生兵士嘩變,恐怕不僅僅因為糧餉,而是另有原因吧。”
崇禎皇帝的多疑心理又開始發作了,他猜測這絕對是袁崇煥在用糧餉要挾自己,所謂“尾大不掉”,遼東總兵位高權重,難保不會威脅到北京的皇帝?……崇禎越想越害怕,越想越開始質疑——你袁崇煥不是號稱“清官”麼,為什麼總接二連三地向我要錢?
深居宮中的崇禎哪裏知道,此時的長城腳下,大明軍過著飽一餐、餓一餐的苦日子,為了每天的吃飯問題而內鬥,無心備戰。袁崇煥撫摸著那塊塊蒼老的城磚,仰望蒼穹,在料峭的倒春寒裏,無奈地歎息,看著手下的兵士們餓倒,他的心中陣陣抽搐,那手中的利劍啊,如何還支撐得起這雄偉的山海關?
長城亂了,袁督師殫精竭慮,開始自己屯田,希望能讓士兵吃飽肚子,清軍的鐵騎隨時可能席卷而來,萬一發生兵變,他如何承擔得起這巨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