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1 / 1)

平淡之中見真情

我看書多年,難計其數,所看書多是學者而著,從中獲益自不待言。而今擺在我案頭的卻是出自一位農民之手的詩稿,不得不令我陷入沉思:是什麼力量促使他筆耕不輟,吟詩數載。我隻好從他的詩集裏尋找答案。“吟詩艱辛路漫漫,學無止境誌如磐。堅持不渝勤攀登,跨越惡水和險山。”“一生渴望何所求,朗朗書聲吟我詩。”“學詩作賦向誰人,李杜唐詩冠古今。”“靈感忽來詩數行,故作鮮花獨自賞。”由此可知他誌於詩,且能堅持,正合其名:誌堅。他為何如此,唯可解釋為詩言誌。他正是通過吟詩來體現他的人生誌向。

從詩集裏我看到了他胸中的祖國,胸中的黨。當他喜聞神舟載人飛船上天,便吟出了“中華巨人騰空起,哪個強虜敢入侵?”當他聽到京九鐵路通車,便吟出了“長長兩鐵軌,遙遙到天際,跨躍華夏地,運載顯神力!”當他看到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頻頻升起,當他聽到悅耳嘹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奧運賽場響起,他心潮澎湃,如黃河滾滾,似長江奔騰。可以說他關注著祖國的榮辱興衰,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當他觀看甲午風雲海戰便感心寒,當四川地震發生,他吟出了“我為逝者低下頭,血濃於水悲聲聲。我為傷者祈求福,骨肉相連情濃濃”。他心中藏著香山的層林盡染,他筆下寫出長城亙古華夏,他耳畔黃河咆哮,他眼前有京杭大運河千帆競發。他也深知國泰民安是因為“錘敲舊製桎梏碎,鐮割腐朽樹新旌”,他由衷地“歌唱救星共產黨”,“農家戶戶奔小康”。我想這是他樸素的情感,而非應時之作。

從詩集我看到了他的心路曆程。他生於黃河岸畔,與黃河有著無法割舍的情感,亦浸染著黃河一樣的性格:洶湧澎湃、誓不回頭。他生於農村,長於農村,身為農民。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經曆了“饅頭結冰硬如鐵”,“踝沒泥潭擔在肩”的辛苦勞作。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他遠離家鄉,走進城市,多年奔波。“風刮一身土,雨落渾身泥”、“腰係保帶淩空舞,酬金難抵一聲歌”。他不僅體恤了民之苦,也道出了憐民情,還寫出了民之樂。“如今土地自做主,種菜種糧擇選優。家家富裕無愁事,陽光絢麗歲月遒!”其實他是在履行“小民也可寫春秋”的使命。他確實是一個凡夫俗子,既要養家糊口,又要善處鄰裏。他“母親仙鶴去,痛苦欲斷腸”、“母恩尚未報,哀思詞一章”。他常年在外,“京城離家三千裏,思親湧泉淚兩行。麵對明月寄相思,嫦娥伴我回故鄉。”由此可見他不僅是凡人,更是真人,吐露著真情。不吐不快。於是在他的筆下,山川河流,日月星光,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春夏秋冬,世間萬物不僅透視著美,而且也賦予了生命的意義。

如若他沒有吐露真情,他的詩集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如若談論他詩集的藝術性,我覺得就過於苛求了。因此,我佩服他有著至真至純的精神追求。這或許就是作者所追求的人生意義。他願意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向世人和盤托出,自然難能可貴。故寫這些話為序。

王卓民(山西運城學院副院長、教授)

2012年夏於河東

§§第一篇 頌讚篇(2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