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第22回 安欽差鄧家莊聚會 侯頭目太平濱動身(2 / 3)

衰、唐二人跟隨他一路上船,侯蒙忙去開了船艙,把艙中整隻的箱子抬了出來,打開細檢,命人取來筆墨賬簿,請袁聲萬照數登簿。侯蒙於是把箱中之物重新點過,再裝入箱。每點一物,袁聲萬即書寫編號,點完一箱,再換一箱。袁聲萬覺得十分累贅,唐振聲忙來更換,話休煩敘。如此詳細檢點,整整三日,方才將上等箱子點完裝好,外麵用麻布包好,用繩綁定。然後再點其次之物,又費了一天功夫。隨後將零星物件點清,擇其需用值錢之物帶去,此外零碎等物一概不帶,問明船上有不願去之人,把此項不帶去的各物,全數付與,任憑或賣或留。這些零星碎物全不記賬,全賞與那不同去之人。

這樣料理,直鬧了五日,才算大功告成。侯蒙尚不覺怎樣,袁、唐二人直累得腰疼腿痛,周身無力。二人對侯蒙道:"老哥哥,我算服了你了!如此精神,這樣費心勞力,仍不覺乏困,實在難得。我二人不過換替著開開單子,已經累得七死八活,四肢無力,腰腿疼痛,若再要這樣勞乏,真正來不及了。"侯蒙道:"你二位是一向受用慣的,所以勞碌不起。我是一個苦人出身,慢說這五日收拾東西不覺勞苦,就是經年累月肩挑貿易,奔走街坊,也不知道吃力,所謂'習慣成自然'也。如今東西巳收拾好了十分之七,還有三分之物,讓我一人料理,也不用開單。再得兩天功夫,大功成矣。"袁、唐二人道:"也隻好奉求你老哥哥一人偏勞,我二人要歇息歇息,養養精神,才好上路。"侯蒙道:"如此請便。你二位盡管去歇息消遣,不必拘束。"袁、唐二人遂在船上倒頭就睡,直睡了兩天,才歇續過了乏。

那時侯蒙已將所有應帶去之物,都綁紮好了,連箱子等項,共有六七十件,裝載兩隻船上。所有願去之人共五十餘人,不願去之人亦六七十人。侯蒙把船中不帶去之物分與那些不去之人,又每人給與路費銀數兩,囑咐他各自歸鄉耕田種地,做個好百姓,再不可又去投在綠林。充當強盜,將來後悔無及。那些人倒也聽話,果然各人散歸故裏,耕種營生,不再失身為盜也。這同去的五十餘人,各人都有些隨身行李,每人一二件不等,竟裝滿了兩隻船,連運載歐家東西之船,共是四隻。侯蒙尚恐船重人多,格外擇了兩隻新船,單備人坐,一隻是請袁、唐二人與自己乘坐,後麵安排夥食;一隻給同去之人坐,止許三十餘人坐,十餘人分數人在東西船上看守,分數人在坐船伺候。諸事料理的妥當,剩下船隻賞與鄰船漁翁釣叟,作個記念。安排已好,約定次日開船進口。坐船在頭一排走,袁、唐、侯三人打頭站。每逢關口,有的是令箭、護票,不怕阻攔。那一日,大家商議當夜在此停泊,明日即走,須要痛飲一醉,以壯行色。更有那些鄰船漁翁、釣叟等,與那些不同去之人,每人派了分子,到島中一個熱鬧村莊上去買了些雞肉菜酒,配上新魚,於是烹魚煮肉,端整了數席,先擺了一席,在船上請袁、唐、侯三位一醉,其餘大家或在船上,或在岸邊,擺下酒肴,諸人人座,做一個送行大會。其時天將黃昏,大家飲起酒來,人人鼓起精神,放量飲酒。有的說說笑笑,有的豁拳行令,歡聲滿耳。袁、唐、侯三人飲酒半醉。袁聲萬忽然想起一件事來,向侯蒙問道:"我倒來了這裏這些日子,眼看明日就要回去了,也忘記問你一個人如今到那裏去了?"侯蒙道:"你問的是誰?"袁聲萬道:"那個鐵頭陀那裏去了?"你總該知道。"侯蒙道:"你問的他麼?說起來話長。他自從到了太平續濱船上,見了二位寨主,訴說他的苦處,說是都因為要替張七大王報仇,千方百計托張七替他保守老家,他一人下山,要想去行刺欽差。那知那欽差更厲害,在好幾個地方打聽,公館倒有三四處,都說是欽差寓所。那和尚先到了一處,黑夜之間上了公館的房,往下一看,是黑洞洞的,下去尋路,忽然會昏迷看不出東西南北,直鬧了一夜,尋不著欽差住房。到了天明,止得回歸下處。又打聽旁人說欽差不在此地,在某處,相隔數百裏路途。那和尚又往那裏去,又是撲了一個空,又不在那裏。第三次卻不好了,在公館中下去,不料有了防備,不用別樣兵器,單用汲水筒打水槍,那水內有穢物,又臭又髒,汙了和尚一身。和尚無奈,回到店中。哪知被水一衝,穢物一壓惡,竟把他法術全行破了。他又氣又羞,登時生起傷寒病來了,起不了床,睡倒客店。幸虧遇著一個好心店主人,替他延醫服藥,足足的治了半月才好。養息了幾天,正想回山,這個時候,欽差早巳遣人把他的羊角嶺攻破了,張七大王也拿去了。他聽了這信息,才出海口,來投奔兩位寨主。湊巧碰著熟人,方領他上船相會。"袁、唐二人道:"這些事我都知道,問的是他現在何處?"侯蒙道:"話須從頭說起,你且聽我再說。他自從到得船上,無精失神,每日歎氣唉聲。問他何故,他道他的武藝有限,全仗法力,如今法力被穢水衝破,怎能報仇?又聽張七被斬,他才哀告咱家寨主,興兵進口報仇。他原說隨後就進口相助,誰知寨主去後三天,他在岸上碰見了一個人,說起此去南邊二十裏外,有一個海汊,汊中有個島,島名藏空島,約有數裏寬大。島中有一個廟,名法惠寺。寺內有三個和尚,帶領著十幾個徒弟在寺中修煉,頗有法術。那和尚聽了這話,當日就要了一隻小船,往藏空島去了。過了十餘日,差人來下書,書中說他到續了法惠寺,與三位和尚講究,甚是投機。那三位和尚法力比他更高,他結拜,安心在寺修煉,等法力煉成,即可同那三人來一齊出兵,去拿那安欽差報仇雪恨,請兩位寨主且寬心,等候緩日用兵雲雲,算來有兩個月矣。所以我們這裏連打敗戰和一切事,他並不知曉。我們不過知道有這個地名,到底相隔多遠,實在不十分明白。就是那送他去的那隻船,也並未回來。他那下書的,也止來過一次。目下我等一總都去了,他等到百日以後來此,不見一人,看他怎樣報仇?"袁、唐二人道:"他有妖術,萬一他暗中行刺,如何防備?"侯蒙道:"自古邪不勝正,又道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妖僧止得一人,料他孤掌難鳴。"袁聲萬忽然想起天目山挖地道一事,向侯蒙道:"我從前聽你說過,你曾到過天目山,那山中路徑,你一定知道。聞此山十分險峻,竟無法可破,三麵都是懸岩削壁,但有山後一條路,又是曲折窄狹,樹木參差,荊棘塞滿,人不能落腳。安欽差與顧師爺商議,要挖地道,不知地道能挖通否?你何妨說說。"侯蒙聽了這話,說道:"我當初去那天目山之時,宋萬超尚未落草。據山上那時是一夥無聊之徒,商量要去挖煤,約了我們數十人進山。有一個福建人說會看煤苗,所以大家聽他指使。他叫挖那處,就挖那處;連挖了幾十處,雖有兩三處有煤,可惜不料後來被山中土人報官封禁,將我等趕跑。所以我知道那山的路徑,如真要挖地道,止須從山背後挖起,不過十裏遠近,即通那山中一個中眼洞。那洞中寬大,足可藏兵。等人馬到齊,出其不意,由洞中殺進山去,立刻破山。"袁、唐二人忙道:"那洞口方向、路徑你還記得麼?"侯蒙道:"記得。"袁、唐道:"如此妙極了,快快動身,去鄧莊見欽差獻計罷。如此事成功,你是攻天目山第一功臣。"三人說了一會話,酒醉飯續飽,大家安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