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誠布公
【釋義】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評》。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丞相,深得蜀漢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時,便將兒子劉禪托咐給他,讓他輔佐劉禪治理天下,並公開表示,若不聽話,就可取而代之。
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有多少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道德的。
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任前鋒。由於違反節製,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準他由丞相降職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讓下屬指出他的缺點和錯誤。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軍中,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就被魏國占領了。
心悅誠服
【釋義】悅:愉快,高興。服:信服,指心中愉快地、真誠地信服。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有人問孟子:“怎樣才能稱霸諸侯呢?”
孟子回答說:“一個國家想稱霸諸侯,當然要依靠自己的國力,國力強大,可以憑借兵力征伐別的國家。首先是倚仗實力,然後借仁義之名征伐,這是可以稱霸的。但是這種辦法並不好,這是以力服人,人家不會心服的,會遭到別國的反對。最理想的是用仁義使天下歸服,這樣做就根本不必用強大的國力和軍隊。以往的聖君明主全是如此,比如商湯僅有縱橫各七十裏的地盤;周文王也隻有縱橫百裏的土地。可是他們施行仁政,天下人高高興興地歸服他們。所以說,依靠武力征服別國,人家不會誠心服從的。隻是武力不如你強大,沒有辦法不服你罷了。這與以施仁政就不同了,仁政是以德行、仁義服人,這會叫人毫無怨言的服從,而且會長治久安,這跟孔子門下七十二位賢人,心悅誠服地歸服孔子毫無差別。”
戶限為穿
【釋義】戶限:門檻。門檻都被踩破了,形容進出的人極多。
【出處】唐·李綽《尚書故實》。
智永禪師是南北朝時的一個和尚,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的永欣寺。他本來姓王,是東晉時期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孫。他繼承了祖先的書法傳統,字寫得非常好。
他善於寫各種字體,尤其擅長寫草書。他平常練習書法非常勤奮,每天都要寫上幾個小時。據說,他把練字寫禿了的毛筆用大瓦缸裝著,到後來,他用過的禿筆竟然裝了整整十大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