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取予求

【釋義】任意索取。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七年》。

春秋時期,申、楚兩國交戰,申國戰敗,國君申侯為人貪得無厭,能說會道,在向楚國投誠之後受楚文王寵幸,封為大夫。

楚文王臨終時,擔心後人不能寬容申侯,就勸他外出避禍,對他說:“唯我知汝,汝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汝疵瑕也。”

意思是說:隻有我最了解你,你貪得無厭,永遠也不會知足。從我這兒拿,從我這兒要,我從不指責你的過失,但別人就不會這樣了。

申侯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在楚文王死後,楚國將不會再有他的容身之地,他趕緊帶上文王賜給的寶物出逃到鄭國,用同樣的方法,獲取厥後公信任,出任鄭國大夫。

不久,楚國攻伐鄭國,齊國便集合陳、宋等六國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楚成王見情勢不妙,派使者向齊桓公求和。桓公答應了。於是,雙方都開始撤軍。

在撤軍途中,申侯陽奉陰違,先與陳國大夫轅濤塗商議請齊軍從東循海道回國。然後,對桓公說取道鄭國可以減少許多費用,齊桓公見申侯能為齊國考慮,十分高興,就把齊國占有鄭國的一個軍事重鎮虎牢賞給申侯。

兩年後,鄭文公得罪了齊桓公。齊桓公出兵攻打鄭國,鄭文公嚇得沒了主意,申侯便自告奮勇前往楚國,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成王出兵解了鄭國之圍。他滿心希望能加官晉爵,可鄭文公沒給他賞賜。申侯對此深感不滿。

第二年,齊桓公又率軍伐鄭。轅濤塗要向申侯報複,便寫信給鄭國大夫孔叔,說申侯先前犧牲鄭國利益取媚齊國,取得虎牢之賞,現在又向楚國獻媚,使鄭國屢遭兵禍,現在隻有殺了他,才能退齊兵。

鄭文公正因無退兵良策而焦頭爛額,加之對申侯的不滿,便下令殺申侯以退齊兵。

申侯被殺的消息傳到楚國後,令尹子文歎道:“古人說‘知臣莫如君。’先王早已看出申侯貪得無厭,予取予求,早晚會惹殺身之禍,真是一點不錯啊!”

分我杯羹

【釋義】分給我一杯肉羹。引申為分享利益。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想法設下鴻門宴,地點在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但未能如願。過了一段時間,項羽占據了秦都鹹陽殺掉了秦降王子嬰。自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漢二年春,劉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之後,率大軍討伐項羽,被項羽打敗,父親和妻子呂後也被楚軍活捉。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城中,危急萬分,不得不率一小隊人馬逃逸。此後,劉邦率領從韓信手中接過的軍隊,繼續同項羽對峙。項羽因後方被彭越的軍隊幹擾,絕了軍糧,無法迅速擊潰劉邦,心裏很急。他就在軍中放置了一個高高的切菜板,將劉邦的父親按在上麵,對劉邦說:“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話,我就把你的父親煮著吃了!”

劉邦卻回答說:“我與你項羽曾經一起擁戴過楚懷王,並且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也等於是你的父親。你如今果真要煮著吃了我父親的話,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惱火極了,真的想立刻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但他的叔父項伯勸他說:“爭天下的人著眼於大事,是決不會顧個人小家的。你現在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了,不會有什麼好處,隻能增加他的仇恨。”

項羽思忖:如果我真的殺掉了劉邦的父親,一方麵,對漢軍來說,劉邦是大義滅親,為大業而不顧親情,因而會更加效忠,另一方麵,顯得我不夠光明正大,嚴重的可動搖軍心,萬萬不可。最後,項羽終於沒有殺掉劉邦的父親。

分庭抗禮

【釋義】原指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院的兩旁相互行禮,以示平等對待,不相上下。後比喻地位、財力相當,彼此平起平坐或相互對立。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漁父》。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外出遊玩,在一僻靜處休息。弟子讀書,孔子彈琴。這時有一位須眉全白的老漁父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演奏,他招手叫子貢、子路到他麵前來,問道:“這位彈琴的人是誰呀?”

“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主張仁愛的孔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