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

【釋義】時宜:當時的需要。不符合時勢的需要,與世情不相投合。

【出處】《漢書·哀帝紀》。

漢成帝的養子劉欣二十歲即位做了皇帝。是漢哀帝。但自從當了皇帝後,哀帝便不斷生病。建平(漢哀帝年號)二年六月,哀帝的母親丁太後得病去世。擔任“黃門待詔”的顧問官夏賀良向漢哀帝上奏說:

“漢朝的曆法已經衰落,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時沒有順應天命,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子。現在,皇上您生病的時間已很長了,天下又多次發生各種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隻有馬上改變年號,才可以延年益壽,生養皇子,平息災禍。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而不照著做,各種災禍都會發生,人民就要遭受災難。”

哀帝也盼自己身體健康,聽了夏賀良的一番話後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後死後的第四天,發布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改帝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把計時的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

但改變年號並沒有效果,哀帝依舊生病,他就派人去調查夏賀良等人,發現他們實際是一夥騙子,並且想趁機幹預朝政,隻不過有大臣反對尚未得逞。於是在月間又下詔書,說道:

“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定,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定,但是並沒有應驗。夏賀良等所說的和所做的,都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元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眾,被處以死刑。

不拘小節

【釋義】不拘泥於生活小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虞延列傳》。

虞延是東漢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長得非常威武,勇力過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飛,被人視為天神下凡。年輕時在家鄉任戶牖亭長。

王莽稱帝時寵幸魏貴人,朝中公卿及郡縣官員對魏貴人的親屬及奴仆都畏之如虎。魏貴人的家人依仗主人的勢力橫行不法,虞延聽說後十分震怒,他不計後果,采取突然行動將那些不法的家奴抓進監牢,後因為這件事導致他很長時間不得提升。

王莽末年,天下紛爭。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邏,維護百裏方圓的治安,百姓得以安寧。劉秀稱帝時,虞延任細陽縣(今安徽阜陽)縣令。

古時候,人們特別重視伏天和臘月兩個節令,在這期間,人們祭祀祖先,探親訪友。虞延在伏、臘之際,法外施仁破例允許監獄裏的犯人回家與家人團聚。犯人們對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其中有一個犯人回家期間生了病,為了不誤時限,特雇了一輛車趕回監獄,剛回到監獄就咽氣死了。虞延認為他很守信用,便親自帶人將他埋葬在城外,這件事使犯人的家屬和其他百姓十分感動。

後來虞延辭職回到家鄉。當地的太守宗富對虞延的賢名早有耳聞,請虞延出任功曹(郡中總務長,可參與郡中一切政務)。

宗富生活奢侈,服裝車馬常常超過法定的標準,虞廷認為這樣幹下去遲早會觸犯刑律,便勸諫說:

“晏嬰當齊國相國時,連一件像樣的皮衣都沒有;季文子為魯國相國時,他的妻子從不穿絲綢衣物。從古至今,生活儉樸的人很少犯生活錯誤,請您留意。”

宗富聽了虞延這番話不但不悔悟,還很不高興,照樣我行我素。虞延見宗富執迷不悟,料到他早晚會出事,便立即辭職回鄉。

漢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均是很節儉的皇帝,他們最痛恨官員的奢侈腐化。不久,宗富的過分奢侈被大臣們參了一本,皇帝下令處以死刑。臨刑前,宗富想起了過去虞延的好言相勸,追悔莫及,歎息道:“真後悔當初沒有聽虞功曹的話,不然何至有今天的殺身之禍!”

有人將宗富的這些話向劉秀做了彙報,劉秀便對虞延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漢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劉秀東巡時路過昭陵,召見虞延。當時虞延任督郵(此職每郡設1一5人不等,職權是代表太守巡察屬縣,宣達政令,兼管捕盜及訴訟)。劉秀見虞延進退從容,且儀表堂堂,彬彬有禮,便龍顏大悅。尤其當問起祭祖的事情及昭陵的樹木品種和數量時,虞延均對答如流,如數家珍,劉秀更加滿意。

可是當劉秀的車駕進封丘門的時候,因城門狹窄,儀仗不能通過,一時路塞。劉秀大怒,命令痛打負責此次行動的侍禦史100鞭子。虞延即向前跪倒請罪說:“城門狹窄是地方官的責任,侍禦史沒有責任,受過的應該是我。”劉秀聽了有理,便赦免了侍禦史。虞延如此深明大義,在百官中傳為美談,虞延也從此賢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