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廷雖然在原則問題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卻從不大留心,所以史傳上說他:“性敦樸,不注意細事(不拘小節)。”
不敢越雷池一步
【釋義】不逾越一定的界限和範圍。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庾亮傳》。
庾亮字元規,是東晉皇太後的哥哥,他當時任中書令,主持朝政,但有好些大臣對庾亮不滿,又值大將蘇峻叛亂,率兵伐國都建康,一時政局大亂。庾亮的好友、親信江州都督溫嶠為了庾亮的安危,便準備揮師東進救援。
庾亮分析了國內的形勢,認為西部邊境更為重要,所以他急忙給溫嶠送去一封信,說:“你駐守的西部邊陲更是不可疏忽的,我擔心它勝過蘇峻的曆陽郡,你一定要坐鎮死防,不要跨過雷水到京都來呀,越過一步也不行啊(無過雷池一步)!”
不久蘇峻帶兵攻入京都。皇帝命令庾亮征討叛將,雙方在京都城內的建陽門外廝殺起來,結果庾亮大敗,隻帶著少數衛兵往西跑到溫峽的防地,重新部署兵馬,圍剿叛軍。
與虎謀皮
【釋義】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本作“與狐謀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衝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其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晉·苻朗《太平禦覽·符子》。
有個書呆子想做一件用狐狸皮為原料的皮衣,因為這種皮衣很貴重,他天真地想:
“山上狐狸很多,我不如上山去和狐狸們商量商量。”
於是,他興衝衝地來到山上,找到了一群狐狸,一本正經地和狐狸們說:
“親愛的狐狸們,我想做一件價值千金的狐皮衣,所以特地來請你們幫個忙,剝下你們的皮送給我好嗎?”
狐狸們聽了,嚇得掉頭就跑。一眨眼工夫,便全隱沒在高山深穀之中。
這人無計可施,隻好垂頭喪氣地下山去了。
過了些時候,他準備祭祀祖宗,但是缺少羊肉。他想起山腳下經常有一大群羊在吃草,便來到羊群中,和羊商量說:
“親愛的羔羊嗬,我想祭祀祖宗,可是缺少羊肉。你們誰能行行好,把身上的肉送給我呢?”
那些羊聽了,爭先恐後地逃進密林中,一刹那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與狐謀皮,與羊謀羞”,“與羊謀羞”不常用,“與狐謀皮”後演化為“與虎謀皮”。
為人作嫁
【釋義】比喻一個人空有滿腹才華、本領,卻不能直接為己用,不得不借助他人力量,為他人服務。現多作為頌揚“甘為人梯”的精神,屬褒義。
【出處】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六百七十。
唐朝的一位不大出名的詩人,名叫秦韜玉。但他寫的一首題為《貧女》的七言律詩,卻非常著名。全詩如下:
蓬門未識翁羅香,
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
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
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
為他人作嫁衣裳。
詩的大意是:我這個生在窮人家的姑娘,從小就穿著粗布做的衣裳,因為家境清貧,我都長成大姑娘了,還沒人來替我說媒。如今,人們看重的隻是衣著、打扮,有誰欣賞我的高尚情操呢?我有一雙靈巧的手,針錢活兒也在姊妹們之上。至於把眉毛畫得長長的,去討人家的喜歡,跟別人爭妍鬥麗,這種事情我是不願意幹的。你看我這樣的脾氣、性格,不隨和如今的世態人情,即使有良媒相托,不也是難擇佳婿嗎?唉!我自己的親事毫無指望,叫人心神不定,可是還要天天手按金線、銀線刺繡綢衣羅裙,不停地為人家縫製出嫁的衣裳啊。
詩人的字裏行間表現出對現世的強烈不滿,因為出身的卑賤,導致待遇的不平等,卻毫無辦法。那些才智超群的寒士,終年為人家謀劃、獻策,得不到朝廷的賞識、重用,這是多麼叫人傷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