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這樣,”漁父微微一笑,“恐怕是勞累身心,危害純真天性,偏行仁愛呀……”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
子貢急忙把這位漁父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放下琴猛然站起身子,驚喜地說:“這位是聖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尊敬地向漁父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如今已經69歲了,還沒有聽過高深的教導,怎敢不虛心地請求您的指教呢?”
漁父說:“真者,精誠之所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
孔子聽得津津有味,最後,謙卑地對漁父說:“遇見先生真是幸運,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誨,請告訴我您的住址行嗎?”
漁父假裝沒有聽到孔子的話,徑自劃船走了,孔子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子時,才失落地上了車。
子路問孔子說:“我跟您駕車遊學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漁父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諸侯、大夫同您見麵,也都是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而您還帶有自尊的神色呢!可今天那個漁父撐著船篙,漫不經心地站著,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後說話,未免太過分了吧?”
孔子說:“子路呀,你真是難以教化呀,你那個鄙拙之心至今未改!遇到老年人或賢明的人都要尊敬,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漁父,是個深明大義的賢人,我怎能敢對他無禮呢?”
分道揚鑣
【釋義】揚鑣: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幹各的事。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
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時期,有一個叫元齊的人,文武雙全,屢建奇功。皇帝非常欣賞他,封他為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誌。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後,孝文帝采納了禦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誌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誌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麵飛快地駛來。按理說,元誌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誌:“我是禦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誌並不買李彪的賬,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在我管轄範圍中,你不過是一個洛陽的住戶,哪裏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李彪說他是朝廷近臣,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誌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禦史中尉讓道呢?
孝文帝看他們二人爭得麵紅耳赤的樣子,笑著說:“你們都是朕的親近臣僚,洛陽又是我的國都,你們應該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開門揖盜
【釋義】引進壞人,自招禍害。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孫權傳》。
東漢末年,孫策割據江東一帶,勢力範圍逐漸擴大。而吳郡太守許貢卻害怕孫策壯大起來,就偷偷派人送信給漢獻帝,要求調走孫策。孫策知道這事後,就殺死了許貢。
許貢的三個門客決心為許貢報仇。一天,他們聽說孫策在丹徒西山打獵,便跟蹤而來。孫策的馬跑得快,把隨從丟在後邊。這時,三個門客突然向他襲擊。孫策措手不及,臉上挨了一箭。孫策的隨從追上後,將那三個門客殺死。
孫策回到府中,箭傷發作。臨死前把長史張昭和弟弟孫權找來囑咐後事,將印綬授給孫權。
孫策死後,孫權十分傷心,張昭勸他說:“如今奸邪作亂的人互相爭奪,狼煙四起,如果隻顧悲哀而不去考慮大事,這是‘猶開門而揖盜’。”
張昭讓孫權忘卻悲痛,換上衣服視察軍隊。人們知道東吳有個新主後,人心才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