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都知道司馬昭的勢力太強大,要跟司馬昭作對,等於就是拿雞蛋去碰石頭,就勸曹髦忍耐。

曹髦哪裏忍受得了,他從懷裏掏出一張預先寫好的詔書,說:“我已下了決心,就是死了也要去拚一下!”

曹髦帶領宮中的侍衛等三百多人,向司馬昭的府邸進發,曹髦自己拿著寶劍站在車上指揮。在路上,他們遇到了司馬昭的親信賈充。賈充帶領了幾千名衛兵攔住了曹髦等人的去路,雙方就打了起來。賈充命令手下殺死了曹髦,向司馬昭報告去了。

司馬昭又立了曹奐為皇帝。司馬昭死了以後,沒過多久,他的長子司馬炎就逼曹奐讓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

四海之內皆兄弟

【釋義】皆:都。比喻朋友很多。

【出處】春秋·孔子弟子《論語·顏淵》。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孔子知道司馬牛的缺點是說話不怎麼謹慎,就說:“仁人的言談是很謹慎的。”

司馬牛還是不怎麼明白,又問:“言談謹慎,就可以算是仁嗎?”孔子語重心長地說:“不管什麼事,做起來都是很困難的,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司馬牛又問怎樣做才可以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又沒有明白這話的意思,又問孔子:“難道不憂愁、不畏懼就可以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做到問心無愧,還有什麼憂愁和畏懼的呢?”

司馬牛告別了孔子,出來碰見了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司馬牛又憂愁地對子夏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聽了,就安慰他說:“我聽別人說過:‘死和生都是由命運決定的,富貴與否則是由上天安排的。’君子做事認真,沒有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那麼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憂愁沒有兄弟呢?”

古人以為中國四周都是大海,就用“四海之內”代指全中國。“四海之內皆兄弟”就是全中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對牛彈琴

【釋義】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

【出處】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身臨其境。

有一天,陽光明媚,他漫步郊野,隻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雖然他彈得十分認真,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隻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不樂意了,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後,明白了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儀重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小牛叫聲的琴聲後,停止了吃草,堅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個道理。”

儒家學者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