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奉騎在馬上,紋絲不動,隻是飛快地看了幾眼,便對許訓說:

“許兄,我看就不必下馬了,我回去抄給你就行了!”

許訓聽了好生納悶,雖聽人說過應奉記憶力過人,但如此神速便把碑文記住,他怎也不相信。

應奉無奈,隻好下馬,他讓許訓看著碑文,他自己轉過身去,對著遠處的高山,將碑文從始至終一字不錯地背了一遍。

許訓還是半信半疑。他心想,應奉一定是見過這篇碑文,於是心生一計:他將沿途遇到的官吏、賓客,甚至吏卒、仆役都一一記在本子上。到了京城,當閑暇無事時,許訓便拿出自己的本子給應奉看。

應奉接過許訓的本子,隻草草地翻了翻,便對許訓說:

“許兄,你還漏記了一個人呀!”

許訓一下被應奉說糊塗了,忙問:

“應兄說的是誰?”

應奉笑笑說:

“潁川綸氏都亭亭長胡祿,我們曾經在那裏喝過水,你怎麼忘記了?”

許訓聽了應奉的話,才猛然想起來,確有這麼回事。到這時,許訓是徹底信服了,確信應奉的記憶力與眾不同。

一次應奉到彭城去看望朋友袁賀。當他趕去時,恰好袁賀不在,院門緊閉。

應奉聽到院內有動靜,便上前敲門,原來袁賀家正請匠人造車,那匠人打開門,露出半麵臉看了應奉一眼。應奉得知袁賀不在,便轉身離去。

過了幾十年,應奉路遇那位造車匠人,上前與他打招呼,匠人茫然不知在哪裏見過這位先生。應奉說:

“當年你在袁賀家造車,你隻開了半扇門,不記得了嗎?”

造車匠經他提醒,細細回想,確有此事,非常佩服應奉的記憶力。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釋義】比喻統治者可以任意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的活動也要受到限製。也用來泛指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對別人卻嚴加限製。

【出處】宋·陸遊《老學庵筆記》。

宋朝有一個州官名叫田登。他這個人有個壞毛病,就是不準別人說登字,凡是跟“登”同音的字也不準說。如果誰違犯了他的規定,就會有生命危險。

有一次,有個小官吏一時疏忽,天黑的時候叫手下人點燈,恰好被田登聽見了。田登見他竟然敢當麵說“燈”字,大發雷霆,就命令把這個小官吏痛打了一頓。從此以後,州府裏的人都把“燈”稱為“火”。而且,田登還發布公告,州中百姓也不許說“點燈”,隻能說成“點火”。

元宵節快到了,在節日期間,要舉行燈會,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張燈結彩,有錢人家更是互相攀比,奇燈異彩,富麗堂皇。老百姓們到了晚上就成群結隊到城中遊玩、觀燈,非常熱鬧。

田登的州府也要舉辦燈會,讓百姓進城觀燈。於是,田登讓文書出了一張公告,公告中說:“本州依照慣例,放火三天。”原來,舉辦燈會稱為“放燈”,但說“放燈”觸犯了田登的忌諱,所以就說成“放火三天”。

州中的百姓看到了這份告示,私下裏忍不住說道:“真是可笑,如果真是放火三天,他田登還想活命嗎?真是隻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啊,怪得很!”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釋義】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和野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高貴鄉公紀》。

三國後期,魏國的大權被司馬氏所掌握。魏少帝曹芳即位後,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後來,司馬懿殺掉曹爽,獨掌大權。過了兩年,司馬懿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的職位,大權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手中。後來司馬師又廢掉少帝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當了大將軍,大權還是掌握在司馬氏的手裏。

司馬昭為人陰險狡詐,權欲極重。曹髦身為皇帝,卻沒有什麼權勢,他心裏又是憤怒又是害怕。他早就知道司馬昭有篡奪帝位的野心,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召集了尚書王經等三個大臣商量對策。曹髦說:“司馬昭的野心,連過路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我不能坐著等他來收拾我,今天我要與你們一起去討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