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不遜
【釋義】比喻說話不禮貌,不尊重別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張郃傳》。
東漢末年,大軍閥袁紹要跟曹操決一死戰,領兵二十萬駐紮在官渡。曹操領兵八萬抵抗。
就在決戰的相持階段,袁紹軍中發生了一件事情: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不辭而別悄悄地溜進曹操的大營,投順了曹操。
來到曹操營中,許攸為曹操出謀劃策,他說:
“曹公要在這次決戰中取勝,在下認為,有一個地方您不可不攻,那就是袁紹囤積糧草的重地——烏巢,隻要將此地攻下,斷了袁紹的糧草,您必勝無疑。”
於是,曹操親自統率八千精兵偷襲烏巢。
袁紹手下大將張郃很擔心糧草基地烏巢的安全,便向袁紹建議說:“烏巢守將淳於瓊好酒貪杯,極易誤事,萬一曹操進攻烏巢,淳於瓊根本無法抵抗,一旦糧草被劫,我軍會不戰自亂,還是調換守將,增派人馬為好,以防止烏巢有失!”
謀士郭圖卻反對張郃的建議,他說:
“曹操既然親自去烏巢劫糧草,他的大營必然空虛,我軍應趁此良機偷襲曹軍大營,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顧,這樣我軍必能大獲全勝。”
袁紹覺得張郃與郭圖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於是他決定,派少數兵馬增援烏巢,派張郃與高覽二將率領五千人馬進軍曹軍大本營。
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烏巢的袁紹駐守部隊消滅了,一把火燒掉了袁紹的糧草;在回師的路上又順便消滅了袁紹的少數援兵。
曹操進攻烏巢之前,就已料到大營可能會被偷襲,他留下張遼、樂進等猛將留守大營。
張郃和高覽率軍直撲曹操大營,剛接近曹營,張遼、樂進便出營迎戰。他們勢均力敵,雙方激戰多時不分勝負。正在此時,曹操引兵殺回大營。張郃、高覽腹背受敵,一時慌了手腳,被曹操團團圍住。曹軍剛剛打過勝仗,士氣正旺,看到袁軍便猛衝狠殺了起來,直殺得袁軍屁滾尿流。
張郃、高覽見難擋曹軍,隻帶極少數幾個人突出重圍。那幾個殘兵敗將哪裏還敢回袁營,隻好在別處暫時躲避。
謀士郭圖這時接到報告,方知袁軍兩處全部失利,他的計策使袁紹遭受到致命的打擊,他知道袁紹這個人度量本來就小,現在如此損兵折將,哪有不追究的道理,於是他來了個惡人先告狀,他對袁紹說:
“張郃、高覽統軍作戰,不按主公指揮行動,所以才會被曹軍打敗,他們看到我軍失利竟不思挽救卻幸災樂禍,還口出怨言,責怪主公指揮不當。”
袁紹信了郭圖的讒言,本來一肚子的火氣,一下被燃成熊熊怒火,表示一定要嚴辦張郃、高覽二將,不將他們斬首,也要嚴加治罪。
郭圖害怕張、高二將回來揭露真相,便秘密派人找到他們,對他們說:
“主公深怪你們作戰不利,要殺你們以正軍法,二位快些想辦法吧!”
張郃、高覽走投無路,隻得投降了曹操。
半麵之交
【釋義】隻見過一麵而無深交的人。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應奉傳》。
東漢有一個奇人名叫應奉,他見多識廣,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的記憶力好得驚人。
東漢有規定,每到一定時期,中央和地方都要派人到下麵各級單位檢查案件的審理情況,以防止產生冤、假、錯案。
這一年,應奉受太守委托,到郡下屬的24個縣去檢查案卷。這些案卷涉及到兩千餘人,材料抄錄起來有幾十卷。
當他檢查結束,返回郡衙向太守彙報時,應奉根本不看材料,把2000多犯人的罪行和審理情況作了極為詳盡的報告,而且沒有半點遺漏。太守又是吃驚又是欽佩。
東漢時,有這樣一種風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家人要為死者立碑。在這些碑中,有些碑文不僅書法精美,而且行文嚴謹,非常富於寓意。
一次,應奉與好友許訓一道進京,他們騎在馬上,一邊欣賞路上的山光水色,陶醉於秀美的風景之中,一邊聊起詩詞歌賦。正行路中,他們看到路邊有一大碑,隻見碑上的字筆法遒勁,很有氣勢。許訓看了,認為有好書法,必然也會有好的文采,便請應奉一起下馬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