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韋修做官能清白自守,不收賄賂,人們送他一個雅號“清郎”。有一次袁韋修到外地考查地方官吏,路經兗州。他的老朋友邢邵正在兗州做刺史,邢邵拿出一匹白綢送他作為紀念。袁韋修謝絕說:“我這次路過這裏,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最謹慎的呀。你難道忘了古人說的:路過瓜地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到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嗎?這是為了躲避嫌疑啊!我領受你的心意了。東西不能收,不能留下話柄呀!”
邢邵和袁韋修是好朋友,他明白袁韋修的心思,沒有讓袁韋修為難。
鳥盡弓藏
【釋義】比喻事成之後,功臣被廢棄或遭害。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世家》。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範蠡整頓朝政,積蓄了二十年,終於使國家轉弱為強,最終打敗了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書信係在箭上射入範蠡營中,信上寫道:
“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緊接著會被殺掉煮了吃掉;敵國消滅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餘地呢?”
文種、範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隻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範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範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範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麵寫著:
“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隻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種此時方知範蠡還活在人世,隻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勾踐最後還是逼文種自殺了,文種臨死前很後悔沒有聽範蠡的勸告。
仰人鼻息
【釋義】依仗別人的呼吸,才能活著。比喻自己沒有辦法,必須依仗別人才能生存。引申為看人臉色,不能自主。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袁紹傳》。
東漢末年,渤海太守袁紹想吞並冀州,袁紹的手下逢紀替他出了一條計策:一麵寫信給北平太守公孫瓚,慫恿他引兵南攻;一麵派人去見冀州刺史韓馥,勸韓馥讓出冀州,這樣才能保住性命。
無能的韓馥聽了覺得有理,竟表示同意。可是韓馥的部下耿武、閔純等,看出袁紹也是沒有什麼能力的人,於是一致反對歸附他。耿武等對韓馥說:“冀州有百萬之眾,支持十年之餉不成問題,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為什麼要把我們的地盤拱手送給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