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為賢
【釋義】表示用人隻憑德才。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於。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齊襄公的兩個弟弟,管仲和鮑叔牙分別是他們的師傅,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因看不慣齊襄公的行為,因而在他們師傅的帶領下前者到了魯國,後者到了莒國。
不久,齊國發生大亂,襄公被殺,另外立了國君。第二年,大臣們又殺了新君,派使者到魯國去迎回公子糾當齊國國君,魯莊公親自帶兵護送公子糾回國。
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因為離齊國近搶先回國奪到君位。所以經莊公同意,先帶領一支人馬去攔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隊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時,發現公子小白正在趕往齊國,便上前說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堅持要去。於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應聲倒下,管仲以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魯國去護送公子糾到齊國去。
不料,公子小白並未被射死。鮑叔牙將他救治後,趕在管仲和公子糾之前回到了齊國都城,說服大臣們迎立公子小白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再說管仲回到魯國後,與公子糾在莊公軍隊的保護下來繼任君位。於是,齊、魯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魯軍大敗,隻得答應齊國的條件,將公子糾逼死,又把管仲抓起來。齊國的使者表示,管仲射過他們的國君,國君要報一箭之仇,非親手殺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將他押到齊國去。莊公也隻好答應。
管仲被捆綁著,從魯國押往齊國。一路上,他又饑又渴,吃了許多苦頭。來到綺烏這個地方時,他去見那裏守衛邊界的官員,請求給點飯吃。
不料,那守邊界的官員竟跪在地上,端飯給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飯,他私下問道:“如果您到齊國後,僥幸沒有被殺而得到任用,您將怎樣報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說的那樣我得到任用,我將要任用賢人,使用能人,評賞有功的人。我能拿什麼報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齊國都城後,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後來齊桓公不僅沒有對他報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為相國,而鮑叔牙自願當他的副手。原來,鮑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於自己,所以說服齊桓公這樣做。
眾叛親離
【釋義】大眾反對,親信背離。形容處境極其孤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
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名叫公子晉,另一個名叫公子州籲。州籲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見兄長衛桓公是一個忠厚本分之人,便想篡位自己當國君。
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到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為桓公餞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
“祝兄長一路平安。”
“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衛桓公說。
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籲趁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
州籲殺了衛桓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鄭國早有防範,衛軍大敗而歸。
魯國的國君隱公得知這些情況後,問大夫眾仲說:
“州籲這樣幹,能長久得了嗎?”
眾仲回答說:
“州籲隻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非常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他的親信也會離開他,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
眾仲接著又說:
“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製,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
沒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確借助陳國的力量,消滅了州籲以及他的手下。
眾怒難犯
【釋義】形容眾人發怒,不能冒犯。比喻不能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誌。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