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止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當他的意見與握有大權的子駟意見不統一時,便帶領宗族的人殺掉子駟、子國等人,還強迫鄭簡公跟隨他來到北宮。

子駟的兒子聽到尉止叛亂的消息,在家中沒有作任何布置,就率領部分親信去攻擊尉止,結果,家中的奴隸和仆人乘機逃跑,而子國的兒子子產卻臨危不亂,召集所有的家奴,要他們和自己同心協力,一起去平息叛亂,然後帶領人馬去攻打叛亂的尉止。而鄭國另一個大夫子孔聽說子產起兵平叛,立即出兵協助,終於和子產一起殺了尉止,平息了叛亂。子孔做了鄭國的執政大夫。

子孔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製定了盟書,規定所有的官員都要各守其位,聽從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將領對此不滿,他就準備大開殺戒,威逼他們順從。子產勸阻他,要他燒掉盟書,子孔不同意,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安定國家,他們發怒,就讓他們發怒好了!”

子產說:“眾怒難犯!專權是難於成功的。不如燒了盟書來安定大家的心。”

子孔見子產說得在情在理,而且對安定大有好處,便也不在堅持製定盟書一事,鄭國也因此繁榮穩定。

傷風敗俗

【釋義】敗壞社會風氣。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為。傷:損傷。敗:敗壞。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他仕途頗不順利,多次遭到貶職。進士出身後,任過低職如連州陽小縣令,國子監博士,也任過高職位如監察禦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殺身之禍。原來,當時佛教盛行,從官員到百姓,許多人都信佛,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

“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隻有18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結果卻是悲慘死去。”

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裏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似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裏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憲宗以為韓愈在詛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殺他以解心頭之恨,但宰相裴度為他講情,韓愈才得以解脫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職。

先斬後奏

【釋義】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將罪犯殺死以後再奏報皇帝。後泛指先采取行動,再向上報告。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

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過一部《竇娥冤》的戲,說的是有個寡婦竇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迫害,被誣告殺了人,糊塗官府斷案不明,嚴刑逼供,結果判竇娥死刑,臨刑時竇娥在刑場上指天發誓,哭天喊地地說:“死後必定血濺白練,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上了大官參知政事,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才替女兒竇娥鳴冤昭雪。

《竇娥冤》第四折中,講的就是竇娥父親竇天章,在京城一舉中第,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他想念女兒竇娥,尋她不著,十分傷心,眼睛哭花了,頭發愁白了,又見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煩悶。夜間燈下觀看案卷,遇上女兒竇娥托夢與他……

戲中有這樣一段話:“隻因老夫廉潔清正,剛正不阿,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貪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