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為唇齒
【釋義】比喻兩個人關係像嘴唇與牙齒的關係一樣,缺一不可,互相依靠。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鄧芝傳》。
三國時,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修複與東吳的關係,共同抗魏,派鄧芝出使吳國。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料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可能要依附魏國,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召見鄧芝。
孫權直言不諱,說蜀國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擊,一旦失敗自己還保不了自己,怎能為他分憂。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世英傑,蜀國有險要地勢,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湯。如果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共為唇齒,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假如吳國屈服於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之所以猶豫不決的原因也在於怕魏吞並了吳,加上鄧芝的一席話,使孫權痛下決心,拒絕了魏和談的要求而答應聯合蜀國。
興師動眾
【釋義】興:發動之意。原指發動大批兵馬,後借以形容動用很多人力來辦一件事。
【出處】佚名《吳子·勵士》。
戰國時魏國的名將吳起,曾任西河太守,把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條,魏武侯非常欣賞他。有一次魏武侯向他請教說:“一個國家是否刑法嚴厲、賞罰分明就可以戰無不勝呢?”
吳起回答說:“關於這點,我從用兵作戰這方麵來談談看法。將軍在戰場上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將軍興師動眾采取作戰行動,士卒願意出征;到了戰場上與敵人交戰,士兵不怕死。這三條是君王所倚仗的,有了這三條國家就不會受人侵犯。”
魏武侯又問:“君王如何才能實現這三條呢?”
吳起說:“說起來也並不難做到,你舉拔有功勞的人然後獎賞他,對於無功勞的人你設法激勵他、鼓勵他,他們就會爭著去立功。”
魏武侯按照吳起的意見,在朝廷上擺上三排座席,請有大功的士大夫、將領坐在前排;有中等功勞的人坐在第二排;無功的人坐在後排,菜肴也分成三等。酒宴散席以後,魏武侯又把有功勞人的父母、妻子請到太廟門外,也給予獎賞。這樣一來,人們都以立功為榮耀,以無功為恥辱,紛紛尋找立功的機會。
三年以後,秦國的軍隊侵擾魏國,魏軍軍吏和士卒不等上級部署,就主動抵抗秦兵,魏武侯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對吳起說:“士兵能有這樣的素質,國家能有這樣的形勢,多虧了你啊!”
動輒得咎
【釋義】比喻做事往往會獲罪或遭人責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
韓愈是唐朝傑出的散文家,他才學甚高,24歲中進士,由於他剛正不阿,對宦官利用“宮市”而壓榨百姓的事看不過眼而上書皇帝,哪裏知道後果是貶到連陽山做縣令。
後來唐德宗死了,唐順宗繼位,韓愈才被調回京城,擔任吏部員外郎之職。但好景不長,又被貶為國子監博士。韓愈自視才高,卻屢遭貶謫,心中十分鬱悶,於是便寫了一篇《進學解》。文中有一段大意是:“國子博士來到太學,勉勵全體學員努力上進,不要荒廢學業。因為現在的執政者都是選賢任能、公正無私的人。所以隻要自己有真才實學,不怕沒人賞識提拔。”
這話還沒讀完,學員中爆發出一陣哄笑,有人站出來說:“博士先生,你這是在騙人!我們跟先生學習了這麼多年,深知先生學問淵博,文才蓋世,但先生為什麼往往動輒得咎呢?”
韓愈無奈卻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雖然屢遭貶職,但最終還是一個博士而沒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