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這些舉動,引起了諸侯們的強烈不滿。漢王劉邦領兵到了洛陽,董公對劉邦說:“我聽說順德的昌盛,逆德的滅亡。沒有正當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項羽殺了君王,為天下人所怨。您何不借此機會領兵討伐項羽,四海之內都會仰慕你的德行。這樣,您就同從前的周武王討伐紂王一樣,興的是仁義之師。”
劉邦馬上為義帝發喪,命令三軍全都穿上白衣,自己則袒露左臂,放聲大哭,接連公祭了三天。接著,劉邦又派使者給其他諸侯送信說:“天下共立義帝,我們作為臣子尊他為君。現在項羽殺害了義帝,實在是大逆不道。我要興仁義之師,和你們一起去討伐殺害義帝的人。”楚漢之爭開始了。
捫虱而言
【釋義】捫:摸。一麵摸虱子一麵談話,形容談話隨便,不拘小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猛傳》。
當過前秦宰相的王猛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那時前秦建國不久,王猛也在華陰隱居,聽說東晉大將桓溫率軍攻打前秦,並在霸上駐守,便隻身披了一件粗麻衣去見桓溫。
王猛見了桓溫,一麵談論天下形勢,一麵用手捉著身上的虱子(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桓溫問他:“我奉朝廷之命,帶領10萬精兵北伐,為民除害。可是關中豪傑至今沒有一個人前來見我,這是什麼原因?”王猛道:“將軍不遠千裏而來,大軍深入敵境,長安已近在眼前,卻不渡過灞水去攻打長安。百姓都摸不透你的心,自然沒有人前來歡迎啦。”
原來,桓溫並沒有收複失地的誠意,不過利用北伐樹立自己的威望而已。王猛這幾句話,觸及了桓溫內心的秘密。
桓溫為王猛敏銳的洞察而震驚,心裏很是對他欽佩,並在大軍撤離之前賜給王猛車馬,許以官職,並要帶王猛回去。王猛雖然沒有在桓溫那裏施展才華但卻在秦王苻堅那裏得以發揮他的卓越才能,隻因為苻堅賞識,重用他。
權宜之計
【釋義】權:姑且。宜:適宜。指應付某種需要,暫時采取的措施。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王允》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王允被派去討閥。因在一敵俘身上發現一封常侍張讓的通敵信他立即報告給了皇帝,因而與張讓結下深仇。
然而後來張讓借故把王允關進牢獄,決定處死他。司徒楊賜派人告訴王允說:“你犯在張讓手上,看樣子活不成了,別受罪了,還是設法早點結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著毒藥流著眼淚送給王允。王允把藥碗猛地摔在地上,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獲罪,就應該伏刑以謝天下,豈有自己喝藥求死的道理!”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塊兒去請求皇帝免他一死。王允獲赦後怕再遭厄運,便改換姓名,遷居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在漢獻帝統治時期,王允被重新啟用並任太仆、尚書令,在這期間與大將軍何進一起收呂布,殺董卓,在這以後,王允高枕無憂粗心大意而招來殺身之禍,死於董卓部將之手。
《後漢書·王允傳》中說:“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