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魚得水
【釋義】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陽都人;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麵。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誌,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
孔明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麵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給他們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魚兒離不開水,反複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
“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以後,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聯合東吳的孫權,首先占領荊州,進而攻取益州,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最後促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安然無恙
【釋義】平安無事,沒有受到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繼位,稱作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年紀小,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慧的中年婦女。她開始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對趙國進行了全麵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
“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感到很不高興,說:
“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
“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就沒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就沒有君主?難道問候時能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以後,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無恙”的故事,後來慢慢演化為成語“安然無恙”。
師出無名
【釋義】原指出兵沒有理由。現泛指辦事沒有正當理由。
【出處】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
楚懷王對起義軍的將領們有約在先,誰先進入鹹陽,誰就當秦王。項羽後進鹹陽,卻自封西楚霸王,私自把先入鹹陽的劉邦封為漢王,把他趕到了巴蜀之地。項羽懷恨楚懷王,秘密派人殺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