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的軍隊先攻到秦國京都鹹陽城下。秦王子嬰看到大勢已去,就派人把印交給了劉邦,然後就投降了。劉邦率領兵馬進入鹹陽後,看到秦朝宮殿十分壯麗宏偉,宮中富麗堂皇,無比壯觀,宮中又有無數的金銀珠寶,無數的妙齡美女,於是,就想留居宮中,盡情享樂一番。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反對劉邦的這種打算,勸他到秦宮之外居住,劉邦想不通。於是,劉邦的謀士張良勸道:“秦朝十分殘暴無道,因此,您才能推翻秦王朝,來到這裏,您想替天下老百姓消滅殘存的惡人,就應該徹底摒棄秦朝的奢侈與淫樂,以艱苦樸素號召天下,決不能像秦王那樣驕奢淫逸。現在,您剛剛推翻秦王朝,接著又想像秦王那樣貪圖享樂,這就等於助桀為虐。應該知道,忠誠之言,聽起來雖然很不順耳,但對於端正人們的行為卻是很有好處的;良藥喝起來雖然覺得口苦,但對於治病卻是很有益的。希望您能夠聽從樊噲的勸說。”

劉邦聽完張良的議論,認為言之有理。於是撤出鹹陽,駐軍霸上。

含沙射影

【釋義】原指動物“蜮”的特性,比喻隱射或暗中攻擊別人。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何人斯》。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種動物,樣子長得像鱉,隻有三條腿,人們稱它為“蜮”。蜮平時藏在水中,見有人來,就含上一口沙子朝人身上噴去,人因此便會生瘡、得病。即使是噴到人的影子上,人也會害病。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聽了這個傳說後寫了一首詩,詩中說:

含沙射人影,

雖病人不知。

這種動物的神奇本領當然是沒有的。但“含沙射影”卻成了一句被後人引用的成語。

聽人穿鼻

【釋義】牛鼻穿繩任人牽引,比喻聽候別人指使擺弄。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張宏策傳》。

徐孝嗣是南朝的一個貴族,他缺乏主見,遇事沒個主意,總是聽齊武帝的話。

公元493年,齊武帝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繼位。武帝臨終時,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囑托他輔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蕭鸞企圖謀奪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為人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實現他的野心。為了試探一下徐的反應,蕭鸞便派心腹暗地裏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陰謀,以討取意見,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殘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對。

但這件事被樂豫知道了,樂豫是徐孝嗣好友,他瞞怨徐孝嗣說:“你如此不忠,對不起武帝。”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樂豫講得有理,卻又害怕蕭鸞。樂豫走後,他一個人在屋裏徘徊。

這時,正好蕭鸞駕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蕭鸞把篡奪帝位的具體步驟告知了徐孝嗣,並要他一起協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還是答應了。在他的幫助下,蕭鸞派人殺死了皇帝。

皇帝死後,國不可一日無君,蕭鸞怕自己現在篡位會引起公憤,便想借用太後名義立15歲的新安王蕭昭文為帝,自己可在暗地裏操縱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擬好的太後詔令,滿足了蕭鸞的心願。

同年,蕭鸞又相繼誅殺了齊高帝、齊武帝的子孫,借皇太後的名義再次廢去蕭昭文的帝位,自己稱帝,史稱齊明帝。

四年後齊明帝去世,他的第二個兒子蕭寶卷繼承皇位。蕭寶卷比其父蕭鸞更加殘暴專橫,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一不稱心就要殺人。朝廷大臣誰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雖已擔任尚書令,但仍不敢進諫,隻是聽任暴君胡作非為。

後人把徐孝嗣的軟弱無能的行為,稱之為“聽人穿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