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同舟
【釋義】吳越是春秋時兩個不友好的國家,比喻雙方在危難中,化敵為友,共同渡過難關。
【出處】戰國·孫武《孫子·九地》。
春秋時,由於吳、越兩國連年混戰,彼此經濟都遭受到極大的破壞,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一天,在吳越交界處一條河麵的一艘渡船上,乘坐著十幾個人,其中吳人和越人各一半,分坐在船的兩頭,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突然滿天烏雲,暴雨傾盆而下,巨浪一個接著一個向渡船撲來。幾個吳國孩子嚇得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太跌倒在船艙裏。掌舵的老艄公一麵竭力把住船舵,一麵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繩索,想把篷帆迅速解下來。但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一時解不開。這時如果不快解開繩索,降下帆來,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勢非常危急。
就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同船的不管是越人,還是吳人都奔過來幫助船工解繩索,因為他們知道此時應該同舟共濟,才能平安渡河,在眾人的努力之下,船身終於穩定下來。眾人也平安地到達了目的地,這船上的吳越人也因此而摒棄前嫌彼此珍惜起來。
坐山觀虎鬥
【釋義】坐在山上觀兩虎相鬥。形容旁觀別人的爭鬥,從而坐收漁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戰國時代,韓、魏交戰,交戰結果是各有勝負,持相峙階段。這時,秦惠文王想坐收漁人之利,準備派兵征討,出發之前,征求大臣的意見,可沒達成共識。秦惠文王想聽聽大夫陳軫的意見,陳軫講了這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隻老虎正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秦惠文王恍然大悟,說:“你的意思是說,先讓韓國和魏國打一陣子,等一個失敗,另一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一次打敗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一樣,坐山觀虎鬥,一舉兩得,是吧!”
陳軫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文王認真聽取了陳軫的意見,並按計行事,真的沒有費大氣力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坐觀成敗
【釋義】坐在一旁冷眼觀看別人的成功或失敗,含袖手旁觀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
漢武帝晚年,迷信成仙成神一類的事情,經常亂吃藥,以求長生不老,結果身體不如以前,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的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
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便立即發兵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便派丞相劉屈麾帶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奸臣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宮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因為他搞不清楚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為任安隻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
任安軍隊裏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