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
“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隻船,坐觀成敗,想投靠贏的一方,背棄輸的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
漢武帝命人把任安斬了。
聲名狼藉
【釋義】狼藉:指狼無論是坐、睡或遊戲,總喜歡在自己身上放草,而且草既髒又亂。引申為散亂不整,亂七八糟。形容名聲很壞,許多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厭惡。
【出處】《史記·蒙恬列傳》。
秦始皇在世時,蒙恬、蒙毅兄弟倆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統帥三十萬大軍去抵禦外夷的入侵,並築起綿延萬裏的長城。蒙毅則封為上卿,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的決定。因秦始皇十分相信他倆,當時有許多文臣武將不敢和他們兄弟倆計較爭論。
秦始皇死後,中車府令趙高和宰相李斯用陰謀手段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太子,因怕事情暴露,就捏造罪名派人賜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死。因為蒙恬從前曾處罰過趙高,趙高一直懷恨在心。扶蘇自殺,蒙恬卻不相信賜死這回事,多次問派來的人,結果被派來的人看管起來。
由於趙高經常在胡亥麵前說蒙恬、蒙毅的壞話,故胡亥對蒙恬、蒙毅也沒什麼好感,後來借口蒙毅阻撓胡亥繼位而賜蒙毅死,蒙毅不服,辯駁道:“從前秦穆公殺死三位良臣(奄息、仲行和針虎)殉葬,又冤殺了百裏奚,秦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害良臣,犯了大錯,遭到天下人的指責與非議,所以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用正道治理國家,就該不殺無罪之人,我勸你們不要濫殺無辜!”
胡亥派來的官吏,無論蒙毅怎樣說,都聽不進去,最後還是把蒙毅殺了。
胡亥又派人去賜蒙恬死,蒙恬也被迫自殺了。
史書在注解“以是藉於諸侯”時,用了“惡聲狼籍,布於諸侯”這句話,人們便以此引申為“聲名狼藉”這句成語了。
完璧歸趙
【釋義】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給原主。完:完整;璧:玉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給趙王,說願意以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將璧送去,但又怕秦王借口派兵來犯。就是連可以派到秦國去答複的人,一時也物色不到。
就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趙王召見了他,聽他分析了這件事的性質,並認為還是答應秦國的要求為好。趙王很滿意他的分析,問他誰可以出使秦國。藺相如回答說:
“想必大王還未找到可以出使的人,我願意捧著璧出使秦國,並向大王保證:秦國將城池給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王;如若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我就定將完整的璧送歸趙國。”
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他向秦王獻上和氏璧後,秦王滿心歡喜,隻顧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玉璧而無意交城。藺相如借口璧上有小白斑點要指給秦王看,取回和氏璧,隨即憤怒地指責秦王不提交城之事,顯然不是誠心交換。如強行逼迫他,他將讓玉璧與自己腦袋一起在柱上撞個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這樣做,馬上表示道歉,並當場叫人拿出地圖,劃出15座城池。但藺相如料到他這是做做樣子,不會真的交城,因此表示秦王必須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最隆重的儀式,方能獻璧,秦王被迫同意。
藺相如估計到,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給趙15座城。因此讓一個隨從人員換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著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從而實現了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
雖然秦王知道藺相如欺騙了他,他還是沒有殺藺相如,一方麵他考慮到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麵對於名聲也不好,不如把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趙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