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
【釋義】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不成熟的意見或文字,引出別人的高見。
【釋義】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時,有一名高僧名叫從稔禪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經常在寺裏給和尚們講經說法。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能理會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稔禪師故意說:
“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眾徒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稔禪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
“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還不如磚的土坯!”
據《曆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暇,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讚賞,人們因此稱趙暇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暇的詩才。他聽說趙暇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岩寺遊覽,便先趕到靈岩寺,在寺前山牆上題詩兩句,希望趙暇看到後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果然趙暇遊覽靈岩寺看到牆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後麵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暇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暇的佳句,後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暇並非同一朝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隻是由於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便把它當作成語“拋磚引玉”的由來。
束之高閣
【釋義】束,捆紮。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比喻棄置的人或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庾翼傳》。
殷潔是東晉時出身於高門貴族的名士,他從小就喜愛虛無玄妙的老莊之學,讀了許許多多有關玄學的書。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名揚四方了。
一次,有人問殷浩:“將要赴任當官的人夢見棺木,將要得到錢財的人夢見糞土,這該怎樣解釋?”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官職和錢財,本來就是腐臭和糞土之類的東西。所以得官得錢的人都會夢見這類東西。”
殷浩的回答成為當時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從此,人們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員也來向他請教,他也成為有名的玄學家。當時正力圖收複北方的大將庾翼,請殷浩出任司馬。殷浩自命清高,沒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請,他仍然拒絕。還有一個叫杜義的名士,與殷浩一樣,也很清高,不願當官為朝廷出力。
庾翼對杜義、殷浩兩人從內心裏瞧不起,認為他們雖名冠天下,其實是徒有虛名,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常對人說:“杜義、殷浩這類人,隻宜把他們像東西那樣捆起來,放在高高的樓閣上麵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樂業了,他們可能才願意出來做事。”
束裝盜金
【釋義】整理服裝,偷取財物。後形容無端受懷疑。
【出處】漢·班固《漢書·直不疑傳》。
直不疑是西漢時孝文皇帝的一個郎官,平常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看門,充任車騎,有一個老郎官解甲歸田收拾行裝時,把同住一起的小夥子的銀兩誤裝進自己的行包,卻渾然不知,告辭眾人上路了。
沒過一會兒,小夥子發現銀兩不見了,翻箱倒櫃,也沒找到。小夥子號陶大哭起來,這可是他平時省吃儉用攢下來的。一家人全指望他的收入過日子呢。
小夥子悲悲戚戚的,引來不少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忽然低一陣高一陣的鼾聲傳來,眾人循著聲音一看,原來是同舍的直不疑在呼呼大睡。
同事丟了銀兩,他不聞不問,好像沒事人一樣,居然睡得挺香!大家仔細想想,同屋隻有三個人,老郎官為人忠厚,而直不疑平時行動詭秘,不是他拿了銀兩,還有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