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子也在懷疑直不疑,情急之下,上前猛推直不疑,將其推醒並要求直不疑道:“你拿了我的銀兩,那是我的求婚錢,你快還給我!”
直不疑不知道亂哄哄的出了什麼事,揉揉惺鬆的睡眼,連說:“哦,是的,是的,對不起,對不起。”
在眾人鄙視的目光下,直不疑用東西到集市上換了銀兩,如數還給他,大家這才散了夥。
過了幾天,老郎官回來了,他摸出一包東西,遞給小夥子,滿臉羞色,原來,他回到家打開行囊,發現多了一包銀兩,才知道自己老眼昏花,誤拿了別人的東西,又匆匆趕回來把銀兩還給他。
這下,小夥子恍然大悟,直不疑根本沒拿他的東西,是自己冤枉了他,於是十分慚愧地請求直不疑原諒。
良莠不齊
【釋義】良:好。莠:壞。好人壞人混在一起,好壞難分。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大田》。
莠是一種野草的名種,俗稱“狗尾草”,葉子與禾苗相似,常混雜在禾苗中生長,未吐穗時,很難識別它。還有一種和莠同類的野草,叫做“稂”,俗稱“狼尾草”,也是混雜在禾苗中的“亂苗”之草,《詩經·小雅·大田》有一句適:“不稂不莠”,原意是:田裏沒有稂,沒有莠,一色的禾苗長得多好,肯定豐收!可是後來,意思卻變了,人們都用“不稂不莠”來比喻沒出息、不成材的人(貶詞,一般多指落後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長出糧食,是令人懷疑的)。
明朝人田藝衡的《留青劄記》卷三十五有這樣的記載:“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是最高,‘郎’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說,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詞(貶詞),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種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為成語,兩句的意思後來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的意思。
蘆中托渡
【釋義】在蘆葦中求渡。比喻靠人幫助脫離險境。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伍子胥逃離楚國,向吳國方向逃去,楚王派人追趕,伍子胥在途中被當地官吏截住,伍子胥為了脫身騙那官吏說要去找丟失的珠寶,官吏就放了他。
伍子肯就往渡口跑去。來到江邊的時候,遠處追兵的呐喊聲和兵器的鏗鏘聲陣陣傳來,伍子胥感到情況萬分危急,趕緊跳進蘆葦叢裏藏起來。這時江麵上正好一葉孤舟逆流而上,一個漁夫坐在船頭奮力劃槳。伍子胥看見了,一邊揮手,一邊小聲叫道:“漁夫,請幫幫忙渡我過河!”
漁夫裝著沒聽見的樣子,劃著船兒慢慢靠近伍子胥,隻聽見漁夫唱道:
“日月多麼明亮,時光飛逝,夜色黑暗;
先生莫要著急,君子相會,蘆葦叢裏。”
伍子胥聽明白了漁夫的意思,回頭又躲進蘆葦叢裏。船靠近岸邊,漁夫又唱道:
“夕陽西下,我心憂傷;
月已馳落,何不渡江。”
唱過兩遍,伍子胥已跳上船,一會兒就渡過了寬闊的河麵。
伍子胥從渡口登岸,漁夫為他端來米飯、魚羹和一盆肉湯。二人吃完,伍子胥解下身上的寶劍送給漁夫,說:“這是我先父傳給我的,上麵鑲著七顆星,能值百兩黃金,請你收下。”
漁夫連忙謝絕,說:“我聽說楚王懸賞,誰抓住伍子胥,就賞給他5萬石穀子,加封執圭的爵位。我怎麼會貪圖你的寶劍呢?”又勸道:“時候不早了,你莫要逗留太久,夜長夢多,還是趕緊離開吧,免得被人抓住。”
伍子胥為了日後報答老漁夫,想要知道老漁夫的名字,可老漁夫沒有直接告訴他,隻說是漁夫中的老漁夫,伍子胥無奈,隻好一再道謝之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