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贖罪日戰爭(3 / 3)

埃及總統薩達特倡議蘇美共同派軍隊到中東來監督埃以雙方執行停火協議。出於合作的意願,蘇聯欣然同意,但也出於其他動機,蘇聯聲稱如果美國不願意聯合行動,他們將單獨派軍隊去中東。

基辛格原本的打算就是在中東排除蘇聯的軍事幹預,所以他立刻通知多勃雷寧,美國不願意雙方派軍隊去中東。

在正常情況下,尼克鬆會同意基辛格的做法,但被水門事件搞得頹喪無比的尼克鬆卻寧可和蘇聯合作。基辛格決定不跟尼克鬆商議此事。

多勃雷寧從勃列日涅夫那兒得到的回信是,既然美國不同意雙方派軍,蘇聯將獨立行動。

基辛格如臨大敵,連忙打電話跟黑格商量,並詢問是否該叫醒尼克鬆,黑格隻說了一句:“不行。”此事責任重大,基辛格感到一陣惶惑。

他召開了包括國防部長施萊辛格,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科爾比,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托馬斯·穆勒參加的最高級內閣會議。開會之前,黑格要求基辛格借總統之名主持會議,基辛格表示同意。會上決定以尼克鬆的名義回複勃列日涅夫,堅決拒絕讓蘇聯或美國軍隊進入中東地區。會議開到深夜之際,一個重大決定產生了:美國應該給莫斯科送一個帶威脅性的軍事信號,那就是使全世界的美國核部隊處於更高一級核戒備狀態。

“你要保守秘密”,在離開白宮情況室時基辛格朝穆勒上將嘟噥道。這是典型的基辛格風格,他要發一個讓蘇聯注意到而美國公眾蒙在鼓裏的信號。

“聽著,亨利”,施萊辛格插嘴道,“你讓兩百多萬軍人和後備役軍人突然進入戒備狀態而又不想讓人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不久,勃列日涅夫的答複到了,他隻字不提頭一天晚上的叫囂,客氣地接受了美國的建議,隻派非軍事人員而不是士兵去中東。

對基辛格來說,這是蘇聯屈服於美國決心的表現。對其他人來說,這表明基辛格對勃列日涅夫頭天晚上模棱兩可的聲明太神經過敏。

“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基辛格次日對專欄作家約瑟夫·克拉夫特說,“但在深夜你不能冒險。”

傑克遜參議員借勃列日涅夫的第一封信大肆攻擊緩和政策。為了維護緩和,基辛格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強調“我們不認為與蘇聯發生了衝突,緩和這條路將證明是對的”。

記者招待會上有人提出核戒備是不是用來引開公眾投向水門事件的視線。基辛格質問記者們:“該由你們這些女士和先生來決定是否也應在外交領域製造一場信心危機?”

像尼克鬆一樣,舉行了一場態度強硬的新聞發布會後,基辛格也渴望聽到恭維話;像基辛格一樣,黑格知道如何迎合他的需要。

“你幹得不錯”,新聞發布會一完,黑格就打電話給基辛格。

“還過得去吧?”基辛格問。

“漂亮極了。”黑格再一次強調說。

尼克鬆也向基辛格表達了自己高興的心情。這一次,輪到基辛格說奉承話了。“總統先生,你又贏了”,他說。

剛與基辛格通過話的尼克鬆又打來一個電話,“我想去戴維營,”他說。他猶豫了一會兒,“你想一塊去嗎?”他問道。要是在過去,基辛格決不會放過一次跟總統去戴維營的機會。可這次他變得支吾起來。“我理解。”尼克鬆說。

尼克鬆在自己的新聞發布會上不顧他的話將會引起莫斯科的極大憤怒,嚴厲譴責蘇聯製造了自1962年古巴衝突以來最困難的一場危機。基辛格被他這一番措辭嚇得目瞪口呆,氣哼哼地要求黑格想法約束尼克鬆的行為。黑格也私下召見多勃雷寧,費盡口舌地解釋了一番,才避免風波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