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敘利亞穿梭外交(1 / 2)

當基辛格到達大馬士革進行預備性訪問時,一場耐力較量開始了。阿薩德總統僅僅為接受脫離接觸會談這個概念就讓基辛格苦口婆心談到淩晨3時。

敘利亞前線缺乏促成埃及—以色列交易的要素。不像埃及,敘利亞軍隊沒獲取任何新領土,阿薩德固執地要求在談判桌上贏得他在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這對於以色列人來說,關於戈蘭高地的脫離接觸協議看起來很像是一場單方麵的撤退,其目的是使阿薩德能夠聲稱,敘利亞沒有白打這一仗。對於這場偷襲的受害者說來,這並不是它迫切要求達到的目的。

以色列最先的打算是隻讓出1973年占領土地的1/3.阿薩德總統公開要求是,敘利亞得到它1973年喪失的所有土地,外帶一半戈蘭高地。兩個國家的要求相距甚遠,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800名以色列人死在戈蘭高地上……”果爾達·梅厄告訴基辛格,“阿薩德卻說他要求歸還他的所有領土,他的臉皮也太厚了點。”

就連基辛格的按摩師也像吃了槍藥似的,鉚足了勁猛烈地給基辛格按摩,弄得他氣都喘不過來。

“我們需要和平”,按摩師說,“我願意用我的10年壽命換取和平。”

“你會放棄戈蘭高地多少公裏的土地來換取和平?”基辛格問道。

“放棄?公裏?在戈蘭?你肯定瘋了!什麼也不會放棄!一毫米也不放棄!”

“那我就應該中斷談判不是?”

“絕對不行”,按摩師說,“我願意用10年壽命換取和平。”這下子,基辛格的背又遭了殃。

基辛格在以色列使用的主要武器已被以色列的部長們命名為“亨利的世界末日演說”。他這滔滔不絕、充滿激情的暗淡前景的描繪早已打動不了以色列內閣,內閣甚至拒絕任何基辛格認為可平安地作為開場白帶給阿薩德的建議。

在大馬士革,阿薩德同樣態度僵硬,他堅持以色列歸還一半戈蘭高地,少一半,協議就別想達成。

敘利亞穿梭外交剛開始時,新聞界問埃及總統他有什麼好建議可提供給他的盟友阿薩德。“隻要信任我的朋友亨利就行。”他說,可現在,基辛格徒勞無功地趕到亞曆山大向薩達特求救來了。

薩達特告訴他,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一座名叫庫奈特拉的,人煙稀少的小城。這座位於戈蘭高地腹地的小市鎮1967年被以色列占領。協議必須包括以色列退出庫奈特拉,薩達特說,“我就能讓整個阿拉伯世界接受,為阿薩德挽回麵子。”

果爾達·梅厄和她的國防部長摩西·達揚私下曾討論過願意讓出庫奈特拉,但他們沒有告訴基辛格,相反,他們提出分割庫奈特拉的方案。基辛格知道分割是行不通的,但基辛格一眼看出答應讓出庫奈特拉意味著以色列克服了一種心理障礙:他們終於願意從1967 年的分界線往後撤。基本原則已經確立。餘下的就是一公裏一公裏地討價還價。

基辛格決定到大馬士革後,把以色列從庫奈特拉撤退的願意程度略作誇張,把其他方麵的小妥協按下不提。誰知,以色列報紙毫不客氣地把以色列政府立場透露出來,基辛格勃然大怒,衝著以色列談判代表嚷嚷他們為什麼沒有新聞審查製度。

軍事新聞審查是合法的,但出於政治目的審查就不合法,一位談判代表向他解釋。基辛格沒被說服。後來還是伊加爾·阿隆,他在哈佛的老學生給他上了一堂有關民主含義的課。公眾辯論和機密泄露就是民主付出的代價,他向美國國務卿解釋道。

談判進行一周後,基辛格為了跟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會麵,到塞浦路斯轉了一趟。基辛格有意選塞浦路斯作會麵地點,是因為要把蘇聯排除在中東和談之外。在這件事上,薩達特、阿薩德跟基辛格沆瀣一氣。葛羅米柯認為以色列應該退出戈蘭高地。行啊,歡迎他飛往耶路撒冷向梅厄去遊說,基辛格對他說,公開顯示出蘇聯人在這件事上起不到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