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某些長處表示讚賞之後,再聽到他的批評,心裏往往會好受得多。麥金利1896年競選美國總統時,也曾采用過這種方法。那時,共和黨有一位重要人物替麥金利寫了一篇競選演說,他自以為寫得高明,便大聲地念給麥金利聽,語調鏗鏘,聲情並茂。可是,麥金利聽後,卻覺得有些觀點很不妥當,可能會引起批評的風暴。顯然,這篇講稿不能用。但是,麥金利把這件事處理得十分巧妙。他說:“我的朋友,這是一篇精彩而有力的演說。我聽了很興奮。在許多場合中,這些話都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不過用在目前這種特殊的場合,是不是也很合適呢?我不能不以黨的觀點來考慮它將帶來的影響。請你根據我的提示再寫一篇演說稿吧,然後送給我一份副本,怎麼樣?”
那個重要的人物立刻照辦了。此後,這個人在競選活動中成了一各出色的演說家。
有的領導認為先講讚揚的話,再批評,帶有操縱人的意味,用意過於明顯,所以不喜歡用。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當你找到某人就表揚他,他根本聽不進你的表揚,他隻是想知道,另一棒會在什麼時候打下來——表揚之後有什麼壞消息降臨,所以在更多的時候,許多領導把表揚放在批評之後。當我們用表揚結束批評時,人們考慮的是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你的態度。以下是正確、錯誤的兩種說法:
正確:“我相信你會從中得到竅門——隻要堅持試一試。”
錯誤:“你最好馬上就改進,要不然就別幹了。”
在批評結束時對下屬表示鼓勵,讓他把對這次批評的回憶當成是促使他上進的力量,而不是一次意外的打擊。此外,還應該讓對方知道,雖然他屢次在某件事上處理失當,然而你卻尊重他的人格。為了把你的尊重傳達給對方,適度的讚美和工作上的認同是必要的,否則光是針對對方的某項缺失提出批評,容易讓對方感到不受尊重,因而心懷不平。
盡量多讓對方說話
大多數人要使別人同意他自己的觀點時,往往將話說得太多了,尤其是推銷員,常犯這種錯誤。盡量讓對方說話吧,他對自己的事業和他自己的問題,了解得比你多。即使你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也要向對方提出問題,讓對方講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同意他,你也許會很想打斷他。但不要那樣,那樣做很危險。當他有許多話急著說出來的時候,他是不會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聽著,抱著一種開放的心胸,要做到誠懇,讓他充分地說出他的看法。
盡量讓對方講話,不但有助於處理商務方麵的事情,也有助於處理家庭裏發生的矛盾。
芭貝拉·魏爾生和她女兒洛瑞的關係快速地惡化下去,洛瑞過去是一個很乖、很快樂的小孩,但是到了十幾歲卻變得很不合作,有的時候,甚至於喜歡爭辯不已。魏爾生太太曾經教訓過她,恐嚇過她,還處罰過她,但是一切都收不到效果。
一天,魏爾生太太放棄了一切努力。洛瑞不聽她的話,家務事還沒有做完就離家去看她的女朋友。
在女兒回來的時候,魏爾生太太本來想對她大吼一番。但是她已經沒有發脾氣的力氣了。魏爾生太太隻是看著女兒並且傷心地說:“洛瑞,為什麼會這樣?”
洛瑞看出媽媽的心情,用平靜的語氣問魏爾生太太:“你真的要知道?”
魏爾生太太點點頭,於是洛瑞就告訴了媽媽自己的想法。開始還有點吞吞吐吐,後來就毫無保留地說出了一切情形。
魏爾生太太從來沒有聽過女兒的心裏話,她總是告訴女兒該做這該做那。當女兒要把自己的想法、感覺、看法告訴她的時候,她總是打斷她的話,而給女兒更多的命令。
魏爾生太太開始認識到,女兒需要的不是一個忙碌的母親,而是一個密友,讓她把成長所帶給她的苦悶和混亂發泄出來。過去自己應該聽的時候,卻隻是講,自己從來都沒有聽她說話。
從那次以後,魏爾生太太想批評女兒的時候,就總是先讓女兒盡量地說,讓女兒把她心裏的事都告訴自己。她們之間的關係大為改善。不需要更多的批評,女兒再度成為一個很合作的人。
讓對方多多說話,試著去了解別人,從他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就能創造生活奇跡,使你得到友誼,減少摩擦和困難。
記著,別人也許完全錯誤,但他並不認為如此。因此,不要責備他,試著去了解他。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存在著某種原因。查出那個隱藏的原因,你就等於擁有解答他的行為、也許是他的個性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