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風趣之美(1)(2 / 3)

愛丁堡公爵的答語是對英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的意見,來談判卻奠定了談判的基礎,可想而知,政治家的口才需要的是知識和語言的藝術,值得我們借鑒。

例(1)

在一次談到中日關係時,周總理引用了中國的俗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這句話既顯得大度,又不失友好,明確了中國政府對中日曆史及未來的立場。

又如,中美斷交20多年後,尼克鬆總統首次來華訪問,雙方領導人見麵之時,如話語不當,就會給後麵的談判帶來影響,尼克鬆此時運用了比喻手法,說了一句:

“我們都是同一星球上的乘客。”

這句話巧妙地表明了中美建交具有共同基礎,成功地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氣氛,使雙方心理距離得以縮短。一個良好的氛圍,對於雙方的說話和諧起到一個很主要的作用。

例(2)

威爾遜任新澤西州州長時,接到來自華盛頓的電話,說一位議員剛剛去世了,而這位議員也是威爾遜的好朋友,威爾遜深感震驚和悲痛,立即取消了當天的一切約會。幾分鍾後他接到了新澤西州一位政治家的電話。“州長,”那人結結巴巴地說:“我,我希望代替那個議員的位置。”

“好吧,”威爾遜對那人迫不及待的心情感到反感,就慢吞吞地回答:“如果殯儀館同意的話,我本人沒有意見。”

麵對這位迫不及待地企圖登上議員位置的新澤西州政治家,沉浸在深深悲痛之中的威爾遜非常委婉的卻不毫不留情的予以嘲諷和回擊,運用對方得到“位置”的概念,而故意將死去議員殯儀館的位置加以調換,在生活中這種事例很多。

例(3)

有一次哥德與他的一個對手在一條狹窄的羊腸小路上相遇了。

他的對手氣勢洶洶地說:“本人有個習慣,從來不給蠢豬讓路。”

哥德微微一笑,向後退一步說:“本人的習慣恰恰相反。”然後給他讓開個路。歌德借用對手的話,巧妙地諷刺了對方。

在邏輯上,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票”在公交車上售票員一說,就知道是汽車票,在火車上,說“票”指的是火車票,巧換概念就是在論辨中故意曲解某一詞語在對方論辨中的意思,巧換意思,出其不意地駁倒對方,大師們就是利用日常特定環境,以雄辯的口才獲得成功。

2婉語妙用

古代有位賣矛盾的商人,他首先拿起矛說:“我的矛世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刺穿,”隨後他又拿起盾說:“我的盾,能夠擋住世上任何堅硬的東西。”旁人對他說:“那麼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呢?”商人說不出話了。

作為政治家,美國前總統林肯就是一位善於把握時機用婉轉語言的高手。在他當律師的時候,一次得悉朋友的兒子被控為謀財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肯以被告律師的資格,到法院查閱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關鍵在於原告方麵的一位證人福爾遜發誓說:10月18日月光下,清楚地目擊殺人者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了死者。對此,林肯要求複審。

在這場精彩的複審中有以下一段問答:

林肯問福爾遜:“你發誓說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爾遜回答說:“是的。”

林肯問:“你在草堆後,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米能認清嗎?”

福爾遜,“看得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從衣著方麵看清他的嗎?”

福爾遜:“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臉,因為月光照亮了他的臉。”

林肯:“你能肯定在11時吧?”

福爾遜:“充分肯定,因為我回屋看了鍾那時是11時15分。”

林肯問到這裏,就轉過身來,發表了一席驚人的談話:“我不能不告訴大家,這個證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他一口咬定看清楚了當事人。可是,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時是沒有月光的。退一步說,也許他時間記得不精確,時間稍有提前,但那時,月光是從西往東照,草堆在東,大樹在西,如果被告的臉麵對草堆,臉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陣沉默,緊接著掌聲、歡呼聲一起迸發出來。福爾邇傻了眼,達到了化害為利的效果。

1972年美國總統訪華,周總理在歡迎宴會上祝酒時說:“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兩國隔斷了20多年。”這句話非常婉轉,既暗示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美國,但又沒有正麵指責美國,沒有傷害美方的感情,正如尼克鬆在《上海公報》中有這樣一個詞組:

“台灣海峽兩岸的同胞。”據說這是聰明的基辛格想了一夜才想出來的,這樣既保持了中美立場,又沒有得罪台灣當局,可謂用心良苦,這種靈活變通,政治家婉轉的語言,可稱得上典型的範例。

例(1)

在美國20世紀30、40年代有個政界要人叫凱升,他首次在眾議院裏發表演說,打扮得土裏土氣,因為他剛從西部鄉間趕來。一個善於挖苦的議員,在他演講時插嘴說“這個伊利諾斯州來的人,口袋裏一定裝滿了麥子呢”。這句話引起哄堂大笑,凱升並未怯場,他以退為進坦然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