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風趣之美(1)(1 / 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好的口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它需要艱苦的磨煉和知識的積累。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文明的古國,先哲聖人,文人學士給後代留下許多有關處世之道,言行舉止等方麵的名言警句和經驗之談。你想迅速成為能說會道的人才,本書給你最大的啟迪,讓您早日脫口成章。

鐵嘴雄才之趣

在政治場合中,樹立形象,是貫穿始終的焦點。形象有千千萬萬種,但這些形象的核心是既親切,又威嚴,既可親,又可畏,不僅有尊嚴,也要顯得和藹,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恩威並用,加減聯手。保全自己,擊退敵人。這就是政治家的口才。

先加後減,是為了批評,使對方改正。

先減後加,是為了讚美,但避免對方自傲,使對方謹慎。

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演講的口才令我們讚歎不已,在日常中我們如何巧用語言,讓每個人感到非常苦惱。在日常說話中用形象和生動的比喻讓人感到心服口服,對於那些枯躁的語言隻會讓人感到厭煩、乏味。語言大師郭沫若在與國民黨的辯論中用形象的比喻達到自己論辯的目的。

1937年,郭沫若同誌不計個人安危,隻身從日本回國參加抗日。上海地下黨組織各界人士集會,歡迎郭沫若回國和與此同時獲釋的沈鈞儒等“七君子”返滬。

會上,國民黨代表鼓吹“一黨專政”和抗日必須統一於“政府”之下,郭沫若針對這種說教,作了精彩的反駁。他說:“政府好像個火車司機,人民好比火車上的乘客。司機、乘客向著同一個目的地。但是如果開車的司機是個喝了酒的醉漢,或者他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乘客都將有生命之虞,更不能安全抵達目的地,這樣我們就不能再服從他了,這時候我們不但不服從他,而且應該叫醒他了!”

說到這裏,會場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郭沫若接著說:“即使他沒有喝醉,沒有睡著,而這個司機不是好司機的話,那他也是不會注意安全行車的。像前麵軌道上堆放著許多石塊,障礙物,他還是硬向前開,全車乘客的生命就很危險。這時我們全車的人,為著自己的生命,為著勝利到達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從他。大家應該命令他停車,應該趕快下車,一齊動手把石塊、障礙物搬掉。”

對此,全場又一次爆發出如雷的掌聲和“對呀”、“對呀”的歡呼。

1雄辯之才

郭沫若就是運用形象的比喻,新穎、別致、巧妙地反駁了國民黨代表的謬論,但又不是過分的激烈,顯示出高度的演講口才和辯論水平。

在某些時候,有些問題不能麵麵俱到,這樣反而打不中要害之處。“打蛇打七寸”就是這個道理,抓住對方的要害,給予致命的一擊。已故的周恩來總理,就是我們公認的、且有傑出口才的雄辯家,他用豐富的知識麵對各種政敵,口語表達能力特強,思想開闊,策略靈活,快速出擊,一擊致命。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擁護革命的三民主義”這句口號不滿,他們橫加挑剔,指責說:

“三民主義就是三民主義,為什麼共產黨要加上‘革命的’形容詞!”

周總理當場反擊說:“你們自稱是孫中山的信徒,你們沒有讀過《建國方略》這部書。孫中山在這部書的開頭就說:‘餘所著之三民主義及革命之三民主義’。可見我們隻是把‘之’字改成了‘的’字,有什麼不對!”這有理有節的回擊,打得國民黨狼狽不堪。但他們不甘失敗,又厚著臉皮提出了另一個指責:

“你們信仰馬克思主義不好,馬克思是外國人,是舶來品,不合中國國情。”

周總理又輕蔑地對他們說:“我們一貫信仰馬克思主義,不信仰馬克思主義就不成為共產黨人。說馬克思是外國人不合國情,這就大錯特錯了,日本飛機在天空掉下炸彈,地上老太婆大念阿彌陀佛,這裏的‘飛機’、‘炸彈’、‘阿彌陀佛’(詞語)都是外國貨,從來沒有人說不合國情!”

這種一針見血,深入淺出、針鋒相對的回答,立即把敵人的嘴臉揭穿,反動本質暴露無遺。這就是鋒利的口才,不讓對方有一絲的喘息。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事,比如借錢,如果你直接說出,沒準會造成很尷尬的局麵,假如顧左右而言其他,迂回而談,即使沒有借到錢,也不至於陷於進退維穀之境,口才的學說就是這樣。

鄧小平和英國女王會談前有段借景寓意的寒暄,就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看見英國女王時,鄧小平迎上前說:“見到你很高興,請接受一位中國老人對你的歡迎和敬意。”

接著鄧小平說,這幾天北京的天氣很好,這也是對貴賓的歡迎,當然,北京的天氣比較幹燥要是能借一點倫敦的霧,那就更好了。我小時候就聽說倫敦有霧。在巴黎時,聽說登上巴黎鐵塔,就可以看見倫敦的霧。我曾經登上過兩次,可是很遺憾,都沒有看到倫敦的霧。

女王丈夫愛丁堡公爵說:倫敦的霧是工業革命時的產物,現在沒有了。

鄧小平風趣地說,那麼“借”你們的霧就更困難了。

愛丁堡公爵說:可以借點雨給你們,雨比霧好,你們可以借點陽光給我們。

這種寓意寒暄,雙方都說得十分高雅而得體,鄧小平說的是英國貴賓到來不僅人和(中英友好)而且天時(天氣很好),也透露了自己留學法國的經曆,還表明了他對霧都倫敦的認識和了解。